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轉貼文章] 课程认证与“认证”华教——致蔡维衍博士

1.11.2008 4:17 pm
cfhing

我文科出身,与蔡维衍博士的经济管理专业无涉,但对蔡博士的大名早有所闻,一直崇敬有加。在10月21日由隆雪华堂主办的新纪元风波交流会上首次见到蔡博 士,果然谦谦君子,文质彬彬,可惜始终没有机会进一步交流。在这样一个庸人横行,小人当道的时刻,点头之交反而更令人珍惜与怀念。

蔡博士对我先赞后弹,继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愧是一位称职的学者。难为他熬夜撰文发稿指教,无非为了说明“课程认证绝对不是锦上添花,它是起码的必需条件”。作为后学,我了解他的发言位置,并深深感谢他的用心与苦心。

其实,蔡博士打的都是自己的影子。蔡博士一再强调:“在马来西亚,课程认证是必需条件”,这是他尝试倡导的命题,而且证据凿凿。但我们不应忘记,课程认证也是现代教育制度化以后的产物之一。然而,我们关注的,不是自欺欺人或狂妄自大地否定这条“游戏规则”,而是质疑:

(一)所谓认证规则从制定拍板到贯彻落实是否能体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语言、宗教与教育背景。

(二)谁的认证标准?国内各主要教育团体是否都有足够的代表性参与制标工作?

(三)何人执行认证工作?

(四)如何确保课程认证最终不是把华教也“认证”掉?前车可鉴,原本以母语华文教授的数理科不是已经被彻底“认证”掉了吗?——而认证标准是:英语是国际语言,科技语言。堂堂的国文国语都要靠边站,何况是族群语文。

对 于新纪元学院课程认证问题,我的看法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理论上,课程认证无非是课程品质与实力检验的重要手段。就此关键,新纪元学院各学系如果有能力和 国外优秀乃至顶尖大学缔结联系,进行学术合作与课程学分转移,有什么比这种“认证”更重要呢?问题在于新纪元有没有一个明确而集中的办学方针而已。

无 可否认,课程认证让新纪元学院更接近或符合成立大学的规格与标准,但这并不保证它必定可以从高教部取得升格大学的准证。道理很简单,倘若新纪元坚持保留以 华文华语为教学与考试媒介语选项之一,在现有政治格局,则可以预见当年陈修信对争取创办独大所施的魔咒将转而附身于新纪元。

华社必须看清问题本质,新纪元学院升格大学的问题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民族教育与单元——国家主义教育“如何兼容”的问题。遗憾的是,有些人却把它视为“可以不可以兼容”的问题,但这是另外一个课题,此不赘言。

课 程认证愈多愈可以让华社感觉到有关方面对华教的“宽厚”,但华社不要天真地把“宽厚”视为对方最后的全部的底线。有无认证,华文教育依然得继续走下去,这 就是吾所谓锦上添花之所由也。此外,如我上文认证华教所言,我们当前面对的是一个隐晦,且力量更强大的势力——全球化趋势,华教工作者更不可掉以轻心。

可以预见,以巫统为核心的权力集团将巧妙借助这股力量,遂其单元——国家主义教育之目标。毕竟,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否定国家教育政策的全球化宏观视野与应对策略?作为华教最高领导机构,董教总是否已经准备好面对这一头伺机逼近的隐形历史巨兽?

我 们都知道,马来西亚资格认证(MQA)是整个国际认证标准之一环,但所谓国际标准说穿了只是西方后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虽然MQA不是专门借来对付新纪元 学院,但不要忘记,对权力集团而言,新纪元学院永远都是一只最忌骚扰的——沉睡的狗(借柯嘉逊语),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华社永远不愿看到权力的老饕们 对它垂涎而动刀。

在马来西亚的单元主义政策下,华文教育原就被视为政治不正确(political in-correct)。蔡博士撇开重大的现实问题不谈,却在枝末问题上盘桓兜转,大体可以看出蔡博士对整个新院事件的问题意识不敏,掌握不到或拒绝直面 问题本质,我希望这不是马来西亚华语圈知识分子的问题。

我们有太多的技术性知识人,却少有敢于思考,敢于批判及敢于直面问题,乃至敢于承 担言论后果的知识分子,而栖身学院者犹然。技术化的特征就是专拣枝节问题做文章,因而往往无关宏旨。这是认识上的局限,也是琐屑化的思维特征——马来思想 界所谓的pemikiran picisan。我完全没有否定或轻蔑处理枝节问题的意思,毕竟它还是有廓清模糊地带的作用。但在新纪元事件中,它免不了必须与大前提相呼应,否则,再严 谨的治学终将毫无意义,而慎重的发言更暴露知识人的苍白。

原文出自[獨立新聞在綫]的[讀者來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