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校友文章 ] 请回归新院办学理念原点! 黄淑奕

| 10月16日

近期无论在主流媒体或者是非主流媒体都经常看到新纪元学院的消息,一厢情愿的以为是一些正面的消息,以为我的母校有什么光荣事迹。

身 为新纪元的毕业生的我为新纪元学院感的骄傲,我会很自豪地告诉我身边的人我是新纪元学院毕业的,因为新纪元给我的感觉是真正在培育新生代。在新纪元学院短 短的三年里,我得到的是无数的知识,从年少无知,过着颓废的生活到主动积极学习,还得到了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解读媒体的能力。这些知识不是每一所学校都 能提供的宝贵资源,至少我在其它地方都没看到。

回归新纪元办学理念的原点,到底新纪元学院的创立是以什么为基础?社会对新纪元学院的期待是什么?华社对此学院的期望又是什么?

“多元开放,成人成才”,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八个字,学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有知识的人,尤其是国家未来栋梁。试问有几所学校是秉持这理念来办学?可能其它学校有更好的理念,但是要做到多元开放真的很不容易。

1998 年新纪元学院正式开课,至今已有11年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会比其它学校多,但是肯定的学生的素质不会比其它学校来的逊色。新纪元学院的成立是为了让更 多被国立大学拒之门外的青年能够受到高等教育。“多元开放,成人成才”,这一点无可否认的,学院管理层一向来都在努力做着。

最近新纪元学院频频传出对学院名声不利的消息,从新纪元学院院长续聘、升格大学问题、董事部的风波,种种问题的浮现,可能将还会有更多更多的丑闻会被挖掘出来,这些都是未知数。

很 想问大人们一句话,我们应该为这一些新闻感的骄傲吗?我们应该抱着这个态度“新纪元学院上报纸了呢!主流媒体为我们华社创办的高等学府做宣传呢!”而感到 开心吗?这些风风雨雨带给了新纪元学院什么益处?给新纪元学院的毕业生及在籍生什么益处?对社会对华社到底有什么好处?至少这些负面新闻是带给我很失望的 感觉,看到新纪元的新闻时候心里就觉得难过,心里在想那是我回忆中的新纪元学院吗?我的母校到底去了哪里?

新纪元学院的老师们及职员们辛 辛苦苦把新院的名字推销给社会及国外,在部分国际大学眼中是有一定的知名度。还记得初来朝阳大学报到的时候,老师们知道我们是马来西亚外籍生就问我们是哪 个学院的,当新纪元名字一说出来,他们就说“你是新纪元的哦!你的学长姐们都很出色呢!”把一大堆的期望都放在我们身上,因为学长姐们真的太出色了!

在职场上,新纪元有不同的活动,而且有些活动是跟职场上的人合作。媒体研究系好几次跟电台及电视台合作办活动,那些职场上的人都很满意我们学生的配合度,对我们的印象很好,这也方便了我们以后出去职场寻找工作。试问这一切一切是用了多久时间来累积的印象分?

难道继续把风波弄大,把问题变成滚雪球越滚越大,这就是解决方法?难道继续伤害多年来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础及名声?把在籍生及毕业生的前途来做赌注?不去理会华社及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把新纪元学院的办学理念抛之脑后?

当一个人走到迷茫的时候,是否应该回归原点,看看最原先的立场是什么呢?大人们请合力把属于大家的高等学府办好,培养更多有独立思考的专才来回馈社会,别辜负大家对学院的期望。

注:本文作者是新院媒体研究系第五届毕业生,目前就读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传播艺术系。

轉載自[當今大馬][獨立新聞在綫]

[+/-]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校友文章] 边缘的学术与制度论 张溦紟

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

董总和新纪元之间的泥巴战,并未因制度论陆续被提出而使论述稍有转向,反而因为媒体将新院升格大学失败作为其议程设定,而使新院的讨论更陷入过失或功劳的计算,至今仍逃不出权力的魔咒。

董总更抓紧了这些支细末节,没有事先查看会议记录,就单凭个人记忆对这件事情立即做出判断。连远处的校友都知道了,“老板”怎么可能不知道。

原本遴选一位贤与能的院长,是学院内部自家的事情,只要院内在师生与董事会之间设有有效、开放的协商机制,华社根本不需要介入,只是场外的观众看不下去。

新 院升格大学的事更是一家学院如何面对政府机关的申请程序和标准的问题,以新院目前仍缺乏足够的博硕士讲师,申请失败应是预料中事,但是看见董总在此事“正 式对外曝光”后,所展开的论述实在令人泄气。我们在还没有进一步了解学术鉴定局的要求,并与新院的办校方针是否产生冲突相互对照,董总就急着要将一所学院 送入国家体制下的机构洗礼,仿佛在其眼中,重要的是争取大学之名,而非学院对于马来西亚多元自主教育的独立思考。

至今,学术和制度的讨 论仍然处于边缘,被种种外在因素,包括这不是当下迫切可行的讨论方向而持续被忽视。什么时候才是讨论学术与制度的契机?重新阅读新纪元校友曾办的校友论坛 《真纪元》,这些年所收集的文章,更是让人唏嘘,狗吠火车的史迹早有开始。每一次都不是谈论学术和制度的契机。

单就新院校友刘镇东笔下 文章而言,这些年来其论述核心其实清楚简单:走出南大模式,摆脱办综合大学、三院九系、土地、建筑与人数扩展的迷思,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住在学术建设之 上;新院不应只展现橱窗民主、消极自由,不管是面对董事会或对师生时,皆要坚持校园自主、自治的原则;开办新院并非是华文教育运动的终极目标,而是尝试突 破马来西亚政府单元教育霸权的手段。

数年前,刘早已撰文呼吁放弃雪邦计划、不要注入过多不必要的精力去无限拓展科系,劳民伤财却始终无 法在技术和设备上,与政经力量雄厚的私立学院或大学相提并论。如此吃力不讨好,不如少搞数字游戏,集中投资在师生的学术研究和培养上。一直到最近,我们仍 然听闻新院有意要办基础设备花费不菲的中医系,甚至以学生人数递增、科系获得承认作为成绩认证的标准。我们至今仍未见董总和新院两造对于私立学院典范建立 的远见,学术与制度的相关讨论仍然不得其门而入。

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有两股重要的力量仍未积极参与论述的建设之中,而他们才是新院发 展动向的受益者与受害者,也是学术和制度关键的捍卫者。倘若讲师与学生并未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积极的参与者,这场论战或许就是在等待那一方的当事人比较敢 不顾大众所言、选择一意孤行而匆匆落幕。


轉載自[光華日報]

[+/-] 繼續閱讀...

[文章連結] 新紀元在屆生及學生團體文章

最近新紀元學院在屆學生或學生團體針對新紀元風波一事在網絡媒體發表的文章,在此列出相關連結,歡迎大家關注在屆生觀看這個風波的視角,也鼓勵大家回應。

用建设对付破坏
新纪元学院前进阵线 | 10月11日 下午2点01分
作为关心新纪元学院发展的学生组织,我们吁请作为代表全体新院学生的学生会主动要求董事会、院方平息这场互殴的内斗,以避免无谓的争吵,并要求董事会向所 有赞助人、学生公开雪邦校园计划的合约内容,因为作为资助新院的赞助人与即将涉及的学生都有权了解与参与咨询这项新校园计划......

全文請見[當今大馬]


“新院前进阵线”不存在
新纪元学院学生会 | 10月14日 傍晚5点04分
新纪元学院学生会表示,新纪元学院与董教总教育中心已在上周二(10月7日)的交流会上达成共识,新纪元风波总算有一个了结。该会也吁请外界人士勿再针对新纪元学院与董教总之间的关系做出不切实际的猜疑。

学 生会会长郑嘉顺、公关及新闻处主任官世峰,以及议会秘书黄俊康,出席了该项以“新纪元学院升格大学”为名的交流会。对于交流会的结果,他们都深感满意,并 且希望新纪元学院在董教总的配合与协助之下,可以尽快解决课程认证所面对的问题。这也有助于新纪元学院升格为大学的目标......

全文請見[當今大馬]


请尊重新院学生结社自由
新纪元学院前进阵线 | 10月15日 下午3点09分
针对学生会于10月14日刊登于各大媒体有关指责新纪元前进阵线不存在一事,我们想作出以下回应:

第一,我们在《用建设对付破坏》的文告 中乃就事论事,并没有刻意针对任何人,也不是要导致新纪元的内部分裂。我们在文告中已清楚表明希望各方停止内斗,以共同计划如何解决申办大学的问题及保障 学生的利益,并呼吁双方关注在申办大学的过程中新院能否继续秉持“校园自主,学生自治”的理念。身为学生,我们不要,也更不愿见到新院分裂,因为新院风波 的受害者始终是学生......

全文請見[當今大馬]


新院“前进阵线”不尊重学生会
晃晃 | 10月15日 9点07分
于10月11日 下午2点01分,自称关心新纪元学院发展的学生组织—“新纪元学院前进阵线”于当今大马读者来涵发表了一篇《用建设对付破坏》的文告。

“新纪元学院前进阵线”通过这篇文告呼吁新纪元学院学生会要求董事会、院方平息这场互殴的内斗,以避免无谓的争吵,并要求董事会向所有赞助人、学生公开雪邦校园计划的合约内容。

“新纪元学院前进阵线”似乎表达了学生的心声,尝试维护学生应有的权益,然而所谓的“新纪元学院前进阵线”本身的身份却引来了一些猜疑。新纪元学院学生会旗下并不存在“新纪元学院前进阵线”此学生组织。因此,“新纪元学院前进阵线”到底是何方神圣?

注:本文作者是新纪元学院在籍生。
全文請見[當今大馬]

[+/-] 繼續閱讀...

[校友文章] 吃浓情巧克力看新院风波 邓婉晴

103日 下午218

那 天看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电影,名字叫《浓情巧克力 Chocolat》。故事开始在1959年一个漫天飞雪的冰冷大地,一个来自远方的妇女,披着斗篷,拉着约6岁的女儿,逆着风来到一个法国宁静的小镇。这 个风景秀丽,民风保守的小镇,世世代代以来被世袭的贵族镇长,以天主教的校条紧紧地约束着。冷清的街道上只看见冰冷的面孔,素色的传统。没有笑声,只有祈 祷。

跟随着北风流浪,带着另一传统习俗到来的Vianne Rocher,在教堂对面开了一间巧克力店。其艳丽的穿着,大胆的装扮谈吐,加上浪漫诱惑的巧克力,都在无声地吸引着也牵动着小镇居民的生活变化。但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让大家都只敢远望而迟迟不敢踏进店里一步。

与此同时, 因为Vianne的小店在星期天也营业,让感觉权威受到威胁的贵族镇长,禁止居民接近这两个不速之客。但是深埋在僵化体制底下的自由思想,随着一位总是热情有礼,看透人心又仗义直言的神秘妇人的到来,竟在慢慢地融化和解锁。

也是关于制度的历史纪录片
有人说这部屡屡获奖的电影,算是一部女性电影,或是一部悠悠浪漫的爱情片。但对我而言,它还是一部关于制度的历史纪录片。

什么是制度?根据North1990)的定义: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

“Institutions are the rules of game in a society or, more formally, are the humanly devised constraints that shape human interaction.”

制度带来稳定但不保障有效
这些约束条件可分为两种,即正式规则(政府宪法、法律、产权制度、合同等)与非正式规则(社会规范、常规惯例、道德习俗等)。制度通过组织的架设,减少人们 在日常中面对的不确定性(institutions reduce uncertainty by providing a structure to everyday life)。换句话说,那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有井然有序和规律,让人们与社会更和谐一致、稳定地相处在一起。但North也强调,稳定,并不一定就保障 有效。

如果制度的设定是社会中所有成员默认且须遵循的一种制约,那么谁又有权力制定制度?一些学者认为,规则规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 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的结果,一些则认为那是人们自发的秩序。这就能呼应North所分类的,前者为人为设计的正式规定;而后者是由一群群 居人类,因某些共有信念而建立起来的自我维系系统,进而形成的非正式规定。

制度僵化成驾驭人心的工具
制度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规范画了圈,人们也因而或自我监督,或被外部权威监督。僵化的思想因此在严格设限的社会体制中渐渐成型。这时,制度如果被利欲熏心的一方(也就是处在上层阶级的领导层)紧握在手,就变成了一种驾驭人心的工具。

父权制度、宗教迷信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被强化巩固至今。即便是在电影中的那个50年代,人们也并非没想过要改变,只是那万斤重的制度铁帽,不由得卑微的渺小的人们去质疑,更别说逆行。

守旧派以权威压抑改变焦虑
其实,守旧派也并非不想改变。只是他们或因利益关系,或害怕新制度不能保全自己,而妄顾大众利益,将制度个人化地把自己捆绑在高架子上。他们习惯被人膜拜, 不懂如何直视每人所需。他们更害怕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思想禁锢王国,一旦被挑战就会瓦解崩溃。但是,僵化的制度往往在新思想当前,显得那么迂腐愚昧, 黯然失色。但守旧派尽管暗地里叫苦焦虑,白天仍是面不改色地保持一派高高在上的权威感。

所以,当电影中Josephine从被丈夫凌辱虐 待的处境下离家出走,到巧克力店自力更生,活得比以前更开心灿烂,甚至拒绝丈夫被改造后的道歉时;当Armande 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妇人,勇敢地从女儿手中夺回自己的饮食掌握权——即便那把她推向死亡时;当小镇里肯尝试巧克力的人都高兴地跟被唾弃的吉普赛游牧民族一起 在营火会高声跳唱时,连镇长自己也知道,那个曾经把人们思想框在分不清是圣经、还只是个孩子的傀儡牧师,还是镇长自己定下的种种教条,都即将成为过去。但 另一种诬蔑和反扑行为,往往就此产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为了显示我失了民心还有权力,更一心想用更严厉的方法教训不听话者。

僵化制度亟待新思维的冲击
只是僵化制度往往需要新的思想冲击,才能让处在高墙内的蒙蔽者,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比较和选择。选择自己要身在怎样的社会。从被驯化成不能质疑审问,看到 问题却还要假装不知道的迂腐思想,演变成能够高歌欢笑的欢乐嘉年华,在电影缩短的演进时光里,不难想象现实社会进程中,人民思想的开发,需要耗尽多少岁月 和多少人的同步开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耐力。

制度是一种不断在演进、变化、交替的社会契约。在变与不变之间,需要拿捏的也许只是一种创新的勇气。但是其背后所存在的意义,远比这两个字来的深远。

有的国家,为了转型,忽略了民众利益。在成文规定的制度底下,走不成文的规定。中国的毒奶事件,反映的不只是一个泱泱大国对盈利和生命的价值观,也是其那么多年来的官僚腐败制度体系浮出水面,为世人诟病的另一宗案件。

有的国家,总是能在许许多多的成文规定中,挑自己喜欢的来用,其他的就如同虚设。我国的领导人,就总常使用此招来铲除异己,消灭异议的声音。多不胜数的例子,也不用明说。

私心让制度沦争权夺利工具
如果设计制度的人,或能够使用制度的个体/机关,带有私心地打着旗压另一方,制度只会愈发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近 来的华社风波,其实牵涉到的又岂止是新纪元院长的续聘问题?在这里无意评论孰是孰非,只是认为,不断以学院作为挡箭牌,凸现个人功劳的柯院长,似乎已经忘 记了整个行政机制的存在。如果没有了一个人整间学院就难以运作,那么虽然之前柯院长所作的贡献不能抹煞,但不免让人嗅到过度浓厚的人治色彩。至于那些 力挺的华教元老,是否是希望守着旧有的制度,还是不希望有新的思潮来挑战固有制度,还是一个有待观察的地方。

另一方面,不断将矛头指向院 长个人的董教总,在局外人眼中,就像是个对不乖的孩子采取行动:你不听我的话就罚你不能继续玩。当双方成文规则如同虚设,这局棋如何继续下,已经不重要 了。因为那只是人为的玩意儿,而真正关系到根本的制度体系,双方都不愿去触碰详谈,因为那无法保全自身利益。

公共政策是掌权者必修的课目
公共政策与制度的关系,是一门范围很大的学问。但是对于全世界那些坐在官椅上的官爷们,似乎都不懂有这么一门他们应该上的课。事实上,那也是全民应该尝试摸索的。时代的巨轮改变了很多很多不平等的制度,但如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往往仍是基于制度被私欲操弄而造成的。

事件本身会随着时间而淡化,愤怒的不平的赞同的兴奋的,任何感觉都会消失;善忘的人类不管愿不愿意,也都会慢慢遗忘。但是如果僵化的制度永远存在,就像老树盘根一样缠绕着人们的思想,尽管社会一直在进步,人们也将永无法摆脱在不平等的制度底下存活。

注: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9届毕业生,目前在澳洲深造。

轉載自[當今大馬]

[+/-] 繼續閱讀...

[校友文章] 新院管理层应理性谈问题 马绍伦 |

10月6日 上午10点36分

新 纪元学院最近的风波闹得轰轰烈烈,让关心华文教育的人看得不是味道,作为民办的最高学府,也是加影的地标性建筑物,新纪元学院与其他学院不一样,它是华教 的堡垒,而且和华文教育火车头——董总,身处同一片土地。它背负着许多华社的期待,及捍卫马来西亚华文高等教育的使命。可惜的是,最近所发生的种种风波却 让所有曾为新纪元学院筹募建校基金出钱出力的华社及我们这批新纪元校友痛心不已的,董总与新纪元的管理层之间的不咬弦,浮现在媒体上。

董总在未照会一声就将征聘院长的广告就这样登出去了,这对为新纪元学院多年来尽心尽力的柯嘉逊博士公平吗?用这种逼宫的下三流手段,先斩后奏的“打压“方式,为华教开了一个不良示范,这也间接打击了人民对新纪元学院的信心,同时叶博士也有失一名君子应有的风度。

如 果柯院长因是被视为异议分子为由,而不被获得续约,那董总和一些政党领袖般爱发“小孩子脾气”的幼稚政客有何分别?华教工作是一份困难及吃力不讨好的工 作,笔者对从事华教工作者都有一份崇高的敬意,尤其是柯嘉逊院长,如果不是对搞华文教育的那份热忱,为什么不在这闹得轰轰烈烈的新院风波离职呢?而选择继 续留守在大本营,为的也只是新纪元学院的在籍生的前途及华社的期待,“多元开放,成人成才,源自社会,回馈社会”,在新纪元学院任职的职员除了是一份工作 外,更重要的是其有着很重大的使命,就是“回馈社会”这四个字。

或许,叶博士被改革冲昏了头脑,忘了从事华文教育的意义,况且教育是“十 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提倡自治、自主精神及非营利组织底下,就不应该被允许因利益冲突而相互斗争的事情发生。教育事业不应含有商业味道,从开始实施院长 聘请制度上采取一年一聘制这种“权力约束”的方式,就已经是对柯院长的一种不尊重,董总这种干涉内政的行动破坏了办教育的和谐,为了权力上的斗争,而牺牲 了作为华教最高学府的前途,难道这真的值得吗?

大家是否有想过,为何新院一直努力的争取申办成为大学,但最后还是失败收场,是不是一些根 本上的问题未解决,在今年年初为了申办大学,而仓促的在媒体研究系进行讲师“大清洗”,把一些资深的老师进行人事更动,而且也没有及时提出一个补救的方 案,让当时的媒体研究系顿时出现“讲师真空”的状况,从这点可以看出,新纪元学院的管理层缺乏了深谋远虑的思维,也不知觉的暴露出本身不善于管理及经营的 通病。

接下来,最新爆发的新纪元学院理事会和行政管理层的矛盾,《东方日报》所刊登新纪元学院以8项学术因素为由,在今年5月已经遭遇学 术资格鉴定机构拒绝的事宜,柯嘉逊院长被指责却未曾向董事会汇报,而新院也极力反击董事会掩盖事实,姑且不评论谁是谁非,但在被拒绝升格大学的“大难当 前”时,我们看不到大家共同协力的去解决这问题,反而看到的是两造都在指则双方的不是。新纪元学院不能升格为大学,难道只是新纪元学院或董总其中一方的责 任?那新纪元学院的在籍学生和往后进入这间学院就读的前途,就应该这样被牺牲掉吗?

无论新纪元管理层觉得遇学术资格鉴定机构拒绝所给予的 8项学术因素是否合理,还是真的是当中涉及政治手段,学院还是得经营下去,要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并进行改善。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一样,一个根基不稳的领导 层,无法为学院带来改变;一个缺乏协调及沟通的管理层,也无法为学院的未来寻求突破。身为新纪元毕业的校友来说,我们想看到的是新纪元学院真的有成功获得 学术资格鉴定机构认可,并颁发升格为大学的一天。

目前新纪元学院管理层最需要的是大家坐下来讨论学院的未来,停止在报上的舌战,学院前 途,匹夫有责。双方必须建立一套公开及透明的遴选及管理制度,实行“问责制”,大家共同为升格为大学的目标努力,在申办大学同时,也能保持着新院的特色, 将办校宗旨“多元开放,成人成才”给发扬光大,唯有这个做法,才对得起第一人董总主席,“华教泰斗”已故林晃昇先生,及向来为新纪元学院出钱出力,不遗余 力的广大华教支持者。
注:本文作者马绍伦是新纪元学院毕业生,目前就读台湾铭传大学新闻系。

轉載自[當今大馬]

[+/-] 繼續閱讀...

[新院风波的制度反思(二) ] 民办大学理念与国家的拉扯 傅向红

| 1010 827

本文是〈新院风波的制度反思(一)权力张狂,大学理念缺席?〉的续篇
新纪元学院此次纷争不但触及内部权责架构,也提出了新院的国家认证问题。从华教运动的使命和新院所处的市场压力来看,董事们不仅要确保院长(不管是否由柯氏 担任)
能在学术标准与财源冲突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学术尊严Derek Bok语),还要支持院长不会因为国家政策的压力,而放弃民办学府的特色。

盲目顺从董事、捐款者和当政者的校长,不可能是一个好校长;能在各方压力下坚持教学和研究尊严的校长,才有可能推动学术发展,值得这个社会尊敬。

盲目用国家标准来自我检验
讽刺的是,此次风波中,却有华教人士以新院课程没有获得国家认证当作检验新院院长是否称职的标准。按照同样标准,华教自己辛苦建立的独中文凭,大概就像 黄明志在〈Negarakuku〉的创作中所唱:都要丢到longkang去了。所有独中校长大概都不要续聘好了,因为独中文凭不受国家承认?

对于新院办得好不好,要如何办得好,热爱华教的衮衮诸公,难道没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而必须完全依赖政府的指南?虽然说MQA对于国内高等学府的某些要求,确 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比如对研究经费的投注、博士级资格比例等方面的要求),但也有一些是MQA不重视甚或会干预,而却又值得新院去努力经营、保留且极富学 术价值的东西,比如以培养人文和公民意识为定位的通识课程、批判导向的课程内容、授课语言的自主权、学术人员的跨学科背景等。

MQA
对学术研究要求属合理
当然,偶尔MQA和自我标准也有一致的时候,例如这次风波里,有权势者公开指责新院花钱出版学术刊物,是在浪费华教资源。华教资源分配是否妥当或浪费,固然需要健全机制监督,但相关指责似乎没有掌握大专学府发展学术的条件和实际需要。

跟其它国内外大学的研究资源相比,甚或以国家高教评估机关MQA的标准来审视,新院投入在学术出版或研究方面的资源实在贫瘠得可怜。以缩减支出当作学术管理的标准,显示提出相关批评的人士对学术管理的认知相当片面与单薄。

技术方案躲避不正义课题
有人说,这些都是申请程序的技术性问题,可以技术性解决。但对于如何技术性解决?何种项目值得新院去技术性解决?谁为技术性解决付出代价?等问题,华教上下 似乎一直都在逃避,以至于发生矛盾时,大家都把责任推给对立那一方。有关申请认证的问题,本文认为技术难题可以内部商讨议策,但必须同时经营公共论述,并 以继续捍卫民办学府的自主权、独立性和特色为主,而不是以MQA为唯一标准。

华教邀请国家清理门户?
为了打击对立的一方,而不惜祭出国家法令,岂不等于自动邀请国家来清理华教门户?这些自诩热爱华教的前辈们,怎么会亲手葬送华教多年来努力捍卫的自主权及免于国家干预的独立性?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当然,从这次风波看来,陷入政府标准和MQA泥沼的,何止反对续聘柯氏的阵营。保柯阵营的某些人士,为了证明柯氏称职,也拼命抬出证据,向社会大众汇报 新院过去几年如何努力接近国家标准,完全不提新院作为民办学府该有的目标、价值,可以如何区别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其它大专学府。

办学理念被双方口水淹没
这么一闹下来,最乐开怀的,除了其它私立大学(即新院的市场竞争对手),大概就是那些在冷气房里乘凉的高教部官僚了:原来他们设定的高教标准这么有威力,足 以让华教的保柯和挺叶两派忙个不停,而忘了自己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这也是最让许多华教年轻学子摸不着头脑的事,因为实在看不出保柯挺叶在办学理念上到底有何差别?

媒体上的各方口舌战,反倒让人看出,华教诸公的思维、价值面貌高度相似,彼此之间的差异仅在于谁掌权。这种只 有赤裸权斗,而没有理念竞争的公开演出,对一个以多元开放为定位的民办学府来说,实在是一大讽刺。谨此敦促华教前辈们,让年轻一辈从你们身上学到理念、价 值和学术,而不是赤裸的权力斗争。

结语
最后,新院如何升格?大学该如何办?这个严肃问题值得保柯与挺叶两派认真思考,应该是双方寻求共识的基础。本文提出,民办大学的制度、权责甚或国家认证,应该以办学理念为基础。缺乏理念基础的管理,对外无法立足,对内缺乏院务操作的指引,容易陷入权力争斗。


注:本文作者现任新纪元学院讲师。

轉載自[當今大馬]

[+/-] 繼續閱讀...

[新院风波的制度反思一] 权力张狂,大学理念缺席? 傅向红

109 738

新纪元学院风波从理事会权限和雪邦校园留弃的争议,发展到今天的保柯挺叶两分对立的僵局,不仅让人尴尬、错愕,还反映了华教运动缺乏高度与深度。不惟如此,这也反映了华教运动未有能力处理人事纠葛与政策性异见,动辄上纲上线,缺乏起码的民主素养。

近来,对立两方频发文告,但此次风波重点,不在两方分别提出了什么,而在于两方分别漏提了什么。新院行政与新院董事双方在为各自阵营辩护,甚或为了赢得这场战而打击对立的一方时,已经把原有关键的管理制度争议,转变成了人事斗争。

事件很快升级为高亢的动员,既抬出爱华教、团结华教的道德口号,又祭出董事会的权力大柄,实际上无助于面对事件的症结,反吊诡地撕裂了华教,转移甚至助长逃离该有的制度反省与讨论。

亟需跳脱保柯”“挺叶思考
要让这场危机变为新院的转机,我们必须跳脱保柯挺叶的思考。本文此刻提出冷思考,不奢望能够排解保柯挺叶的纷争,而意在提出可行的架构参考,直面民办大学面临实际的制度管理问题,为华教累积制度反思经验,供未来改革做准备。

柯氏续聘与否的争议,反映的不外乎就是学院行政首长与董理事会的权责架构。对于柯氏的去留问题,我们不能否认,天下没有永不离职的行政首长,但其去留必须有严谨的标准为依据,且其合理性必须来自于维持并平衡学校行政效率和大学的学术创造力。

在此风波中,主张不续聘柯氏者,一方面指责保柯阵营陷入非柯不可人治窘境,一方面却将董事等同于雇主,并不时高举雇主的权力,而未能提出专业化的大专管理制度,无疑让新院继续笼罩在人治的阴影下。

不续聘欠缺过渡计划安排
我们无可否认,按照现有章程及聘约模式,理事会确有不续聘柯氏的权限。然而,章程是为日常的学院管理而服务的,就常识而言,任何不续聘,理应预设双方有充足 时间安排过渡计划及接班人选,以让交接工作不至于影响院务操作。柯氏聘约即已在今年底到期,若学院理事会不拟续约,就应按照程序尽早提出讨论。

然而,部分挺叶人士,仅以董事权限作为不续聘的唯一理由,而不考虑过渡计划的种种安排,实在有欠说服力,无法面对外界指其为处置异议的秋后算账之嫌。董 事一再高举尊重规章,却无视大学日常专业管理需要,岂不怪哉?规章重要,学院专业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岂能以权力之能事与华教道德口号,来逃离大学管理的重 大责任?

遴选公开,还要公平透明合理
将院长职应征公开化,固然是透明化、民主化管理的一个必要部分,但其实还不足以保障日后院长能有效管理和发展学术。公平、透明且合理的监督机制其实才更为重要。

这个部分牵涉到校园学术人员、行政团队与董理事会之间的相互合作、监督与制衡,而不是由少数几个董、理事发文告重复宣示雇主权力就可以解决。后者的模式宛若 将新院管理降格为一个多世纪前,未经现代化转型的哈佛大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有意无意被政治和经济势力掌控,成为服务当政者和校董利益的工具。

让校长坚持学术尊严是理事职责

主张院长职公开应征的目的,是要确保遴选透明与公平。这对民办学府来说,不失为一个进步和前瞻的主张。不过,更重要的乃是院长的遴选办法,是否有选贤与 能的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开应征,却把未来院长的最低学术资格条件降低至硕士,似乎有违新院升格大学的发展蓝图和未来的学术发展。

哈佛前校长德瑞克.伯克(Derek Bok1971-1991年期间担任哈佛校长)在其2003年的著作《大学何价》(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一书中,谈及如何创造美国大学管理规则时,即提醒美国社会大众,大学理事的责任是审核校长能否在学术标准与财源冲突的情况下, 继续坚持学术尊严这个提醒,对新院未来的发展,同样富有启发。某些挺叶阵营人士,把董事等同于雇主的说法,其实是在矮化董事,让董事逃离其功能与 专业责任,徒然只剩下不具价值考量的权力意志。

新院理事会独立和专业尚不足
公允地说,要做好大学管理,新院的理事会应该执行其专业责任,而非只是董事会的橡皮章。不过,从其成员的构成来看,其距离专业要求甚远,董事可以自行委任的 人选太多,而且没有明确的学术或管理专业的资格要求。这次风波完全凸显了理事会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续聘柯氏与否应该早在年初就按照程序,严肃讨论,提出 各种专业检讨,而非直至风波发生,草率地仅以董事权限为由,不予以续聘。

柯氏续聘与否,并非事件重点。新院如何发展,学术与管理制度 分工及责任承担才是真问题。换言之,撇开柯氏去留不论,董事们必须依据大专学术发展的目标,监督和确认未来院长(不管此人是否为柯氏),并承担责任,提出 比新院过去10年更好的愿景和制度。不然,柯氏的去留只是伪问题,用以遮掩部分人士夺权的野心。

学术管理论述缺席
虽然这次争议,出现在行政高层与董理事之间,人事味道甚浓。但隐藏的实际问题乃是华教内部对大学管理制度缺乏目标和理念。说到底,新院作为华教运动的堡垒实 际上要服务于什么?保柯阵营押宝在个人身上,而董理事则汲汲营营于主权问题,不正凸显了双方的理念缺席及权力张狂么?

新院风波不乏派系攻歼言论,但缺席的却是学术管理和办学理念论述。学术管理的基础,应该奠基于鼓励学术创造和培养独立开放之风气。董事、校长与学术人员各有不同功能,应予以适当分工,而不是动辄套用上下隶属关系,行政命令压倒一切,这才可能达成大学自治的管理目标。

大 专学府掌权者若对自身权力缺乏自制,讲师若对学术自主和自治缺乏坚持,行政自主和学术独立充其量只是梦呓。在有关任命学术/行政主任的权限争议上,后来以 柯氏认同并尊重主任级人事任命为理事会权限而告一段落,各方并未论及何种聘任制度才符合学术管理或要体现什么价值。

一般学术管理制度 健全的大学,其征选学术主管程序共有四个阶段:(一)以公开招揽或内部擢升方式收集候选人名单(一些有名望的大学甚至规定至少须有3名候选人);(二)由 校长征询相关系所教授/讲师对各个候选人之意见,确认个别候选人资格条件是否符合相关系所未来之发展需要;(三)由校长及相等于学术主任或教务长等级之主 管共同面试候选人;(四)最后再将面试结果报请理事会及董事会并由他们任命。

应加强横向制约和监督机制
以上程序,主要体现的就是对学术专业意见的重视。仅仅把新院主任级人事任命问题,降格为理事会与行政首长之间的权限之争,其实忽略了大专管理该有的价值、理 念和目标。纵观国外健全的大专管理制度,其重视的是横向制约和监督(即科系与科系之间、教授与教授之间),而不是纵向或垂直的等级制操控。

这不是说他们已经取消了垂直等级制,而是他们把主要的监督机能,设立在横向面,以体现民主和平等的精神。唯有落实在制度上,师生们在校园里面才能体验这些价值和精神,民办学府才有可能成为铸造公民精神的摇篮。

在任命终生聘讲师或教授一事上,系主任亦同样必须根据系所学术发展之目标和需要,同系上全体学术人员商讨甚或征询学生之意见。

民主分工才能有一流学府
纵观美国私立和民办大学的发展史,它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逐步从包揽一切权力的董事会掌控,转向专业分工、学术自治的管理方向发展,才发展成今天屹立不倒的一流学府。反观新院风波,大家似乎只兜转在爱华教、团结华教的伪道德口号下自行内耗。

仅以新任哈佛校长Drew Gilpin Faust 的就职演说作为砥砺:大学不是关于每一季的成绩;也不是关于学生毕业时会变成谁。大学是关乎可以铸造人生、传承世纪遗产及形塑未来的学习


注:本文作者现任新纪元学院讲师。

轉載自[當今大馬]

[+/-]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3日星期五

[校友文章]思索另类新纪元大学:边缘想象与实践 张溦紟

本文是新院泥巴战的反思(一) 新院院长遴选应体现校园民主的续篇

今年年初,媒体系的一些毕业生因不满新纪元学院管理层以升办大学为由,仓促实施媒体系人事异动,而跟现任媒体系代主任和院方展开了对话。重提这件“旧”事是因为那次曝露了新院对于升办大学一事,长年缺乏愿景和计划的问题。

在对话过程中,刚毕业的校友反被追问该有那些大学蓝图,当时的新院管理层,就像此次论战中,对外提醒大众,讨论的方向应集中在大学规划,但自己却并未提出哪些意见。

大学规划计划仍有待深论
后来,新院与董总之争掀起,也就眼睁睁看着一间承袭当年华社办大学愿望的学院,无力地陷入权力争夺之中。迄今为止,我只看到新院管理层近来几次发表的文告中,特别提到院长身负推行原来已在计划中的计划——城市校园的概念。

须认真反思MQA大学标准

将进步价值从理念转为实践
关于上述的讨论仍属于较技术层次,或许还算容易处理。更重要的问题是,也是当时媒体系毕业生所关怀的,我们打算提供什么样的学术环境给学生。我们一直宣称自己是有别于其它学院,并且没有商业味道的民办学院,但新院除了有不一样的创校历史和背景、备受国家机器压抑、多年推动下来的社区服务,和一直希望学生能够对华教历史饮水思源外,我们还有什么?

董教总和新院上下不乏长期参与社会运动的人,一直奋力向这个半威权体制的国家伸张正义、争取作为一个完整个人的基本人权。但是,我们在自我管理的时候,有没有从师资遴选和每个科系课程安排上,展现出对多元、批判、民主这些进步价值的认同和坚持。它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实践的可能,即使在我们的教材上。

思考如何突破主流学术框限
就学术而言,我们有没有训练出跟一般以商业挂帅、技术当专业的主流学院不一样的学生。现有的各科系是否提供学生不一样学派的思想。单纯地罗列每个教师在那些海外留学,其实并不能证明什么。至于到底要如何讨论、判定和塑造这个多元批判的学术环境,还是有赖于新院上下职员和教师进一步深思的。

例如,经济学除了学习跟一般学院无异的主流经济思想:假设人是理性的,并时时懂得自我计算利益和不断追求极大化利润(profit-maximizing)外,有没有在学习全球化冲击下,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其实对于大部分人作为员工的长期基本福利会造成伤害而不自知。抑或,我们忽略了当下身处在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其在地市场运作和逻辑,实际上跟我们直接采用的西方课本知识大不相同。若直接移植西方全球经济时下最新的知识或会产生错置,以至于我们不自觉地热情拥抱最新的管理模式如责任制、临时工、企业瘦身。

媒体系批判定位摇摇欲坠
已成立7年的媒体系当下就面临这样的窘境。当年庄迪澎先生创立之时,他曾坦言,新院媒体系实非为了培养以新闻为志业的年轻学子,而是希望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的错误示范,能够让我们在历史上即正视了危机也找到了契机。不管学生未来还走不走在媒体路上,但愿它能够受到媒体识读的启发,能够从此对为国家机器所牢牢掌控的主流媒体,有多一点自主的诠释和批判的能力。

所以,媒体系教师向来主张参与社会实践,不管是以论述或是拍摄纪录片或是亲身参与社运。这一路走来,才让媒体系能够在社会试着走出不一样的路。如今,为了申办大学,目前遗留下来的教师有多少人还是认同这一条路和价值的,直让媒体系往后的定位摇摇欲坠。

权益斗争为己也为后来者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每每碰到权益受损时,往往不自知或有所退缩,那些是我们应负的责任和义务,都因为我们并未深刻的自我批判,而不自觉自己所在的位置其实对于自身、学院、未来的学生和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把那些持有异议的学生或教师视为麻烦制造者。我们应当认识到:在这个紧要关头,不管是职员、老师或学生,这个位置实际上不仅仅是作为我们个人的,而是具有公共性的。你争取到了什么,后来的人就能享用什么。你没争取到什么,至少你能让后来的人知道应该争取什么。

弱势团体应警惕“主流”作风

小結
假若此篇论述,未能被当今掌握资源和权力的两造主事者聆听、正视和讨论,但愿新院二十几位管理层、教职员、现任学生和如今散落在各地仍然继续求学或已在工作的校友们能够听见,进而思考哪里才是我们要努力深耕、论述的方向。我们要试图建立一个愿景,并提出一个在章程或制度上能够长久保障校长、教师和学生权益,且能确立多元自主批判精神,才是长久之见。

相关文章連結

[編注]由於文章過長,只節錄部分内文,全文請見[當今大馬]思索另类新纪元大学:边缘想象与实践

[+/-] 繼續閱讀...

[校友文章]新院院长遴选应体现校园民主 张溦紟

董教总和新纪元学院之争已然无法透过两造或调解小组的劝解来获得协商。如今,董教总企图单方面行使权力直接施压,不过可能碍于它长期必须仰赖公众支持和承认,所以选择用了一种迂回和低调的方式,发发新闻稿、算是向外做鸵鸟式的交代,且拒绝进一步聆听外界异议。

不过,这个决定似乎无法获得大众信服,舆论仍然在四处热烈蔓延中,且对立的态势似越趋严重。

院长若有过,雇主亦难卸其咎
这个单向决定无法获得大众信服,首先在于它无能提出不续聘的具体解释。既然董教总自以为掌有院长遴选和约聘的权力,并自诩为既是出资人又具有学术专业水平的单位,就理当对你的员工,尤其是面对一个服务几近八年、如今也受到新院管理层和外界部分支持的员工,做一个工作表现的基本评价。

校友和教职员应参与遴选
倘若董教总认同新院所开创的校园自治、自主精神,就应该让校友代表、教师、职员都能够成为遴选委员会的当然成员。然后,请院长候选人公开发表办校理念和宣言,师生和职员都能向候选人提问。每名为新院奉献的教师应当具有不记名的投票权,推选他们理想中的人选来管理并协助新院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关于院长续聘或解聘部分,理当延续校园自治和自主精神,或可借镜台湾治理大学的方法。不管院长是否有违工作伦理或表现欠佳,都必须经过三分之二教师的提议,才能够成为一个认可的议程并进行讨论。然后,再针对这个提案进行表决,若未达三分之二人数,则此提议不通过。至于可以连任续聘多少次,也应该取得大家的共识。

遴选程序和标准也需要公开讨论
引人诟病的一年一聘制
率先对其员工教师采一年一聘制的新院,其最大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公开说明程序和标准,新进教师要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或符合那些要求,才能够像有的老师可以获准转为三年约或更多,而不是沦为一种台底下的交换。

这个制度的利害关系在于,教师为了保住饭碗,避免下一年不获续约,就会削弱本身积极参与校方政策,尤其是提出不一样主张的动力。如今,董教总也依法炮制在未来院长身上,在未征询作为新院主体的师生以前,直接改用一年一聘制。这和政府控制报业出版的逻辑十分接近,即透过每年出版准证的更新让报社乖乖就范。

非营利组织应抗拒商业逻辑
不管初衷是不是如此,我们都应该自我醒觉到这个政策本身的最大弊病。全球化下许多流行的商业概念如企业瘦身、外包制度、拒添正职改用兼职或临时工,都是纯粹站在雇主欲极大化企业利润的角度,而妄顾付出劳力和青春的劳工的基本权利。作为一个长期涉入社会运动的董教总和新院都应该对这样的管理方式有更高的自我警惕,而非毫无自觉地搬移那套商业逻辑。

虽毕业数年,但我至今仍然深深受益于两造给我的环境,不管是媒体系授予我知识上的冲击,以至于影响我后来的方向,或是间接受益于柯院长本人和董教总的栽培,甚或至今仍偶尔因母校在特定圈子的声誉而沾光。作为一个曾经是,如今也一直受惠的毕业生,我衷心希望这不仅仅是一篇狗吠火车的文章。

[編注]因文章過長,所以只選取部分内文節錄。完整文章請閱[當今大馬]新院院长遴选应体现校园民主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