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理想的对话情境 / 张永庆

读了杨洁《对等的位置?》和张微紟《对话平等如何可能?讲师的主体性?》两篇文章之后,我再重读杨丽玲的文章,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巧合:对于对等位置和对话的问题,出现了“制度论”和“文化论”的二元对立论点。“制度论”是指新纪元学院管理制度的设计里没有“对话机制”, 也缺乏“对话思想”,不同层级的角色扮演在根本上否决了对话的可能性。“文化论”强调理性,而思想、观念、精神因素才是“对话的对等位置”。

我理解,这对立的观点指向一个最高的价值:捍卫“请愿书”的对话和沟通权责。

“制度论”之所以被强调,我想,它是反映了新纪元学院在大家脑海里的经验,甚至于是诸位毕业了还带走的“刻板印象”。如果不是这次的讨论,院方和我个人大概没有机会正视这些看法,也没有机会对这些看法作进一步的沟通。

从最近的经验,我开始关切:

1. 董事层与行政层的对话和沟通;

2. 讲师层与行政层的对话和沟通;

3. 学生与行政层的对话和沟通;

4. 校友与行政层的对话和沟通。

这些对话和沟通的名单是内部的。外部名单首要的是政府,依次有群众和国内外的学术机构等。不过,外部的对话和沟通是另一个课题,我们讨论的主题还是聚焦在内部,内部四个层级间的对话和沟通有高度的同质性。特别是讲师、学生和校友与行政层的对话和沟通,同样面临张文所说的制度化状况。在此,媒体系毕业校友所关心的课题完全可以纳入为在藉生的权益,当中重叠的是“媒体系的未来走向”,它关乎“声誉”。大学的“声誉”对校友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层级关系是这所学院的组织基础,层级角色伴随着一整套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各层级人员角色扮演的成败,也就是对话和沟通的成败。这当中是双向的互动过程,而且是不间断进行。当事人和评论者在看待学院内各层级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时须有耐心,积极寻找对话和沟通的可能性,营造开放,允许多元,展现理性心智。

对话和沟通何以是必要的?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质不可避免的引发人们的关注,对话和沟通成为必要,否则人们很容易对她从运作到目标都失去信心。毕业校友即使以一位公民的身份追问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是身为公共事务的负责人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也就是为甚么院长在对话中说准备在公开的媒体上回答问题;透明度是公共事务的保障机制。当毕业校友进一步质疑新讲师的聘任操作程序和媒体系的发展方向,是说明了校友的信心危机的强度。对话会中所谓的“分寸”之说,可能是因为一些问题隐含了“信任成分”,令人感到不安,是沟通技巧问题,不关乎校友发声的“正当性”。“正当性”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以为“正当性”的合法性的成文基础是理事会的组成分子包含了校友会代表;至于对讲师的感情上的信仰更无需过于回避,没有人可以遣责学生对老师的敬意而造成的行动的效力。

新纪元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制度化是必要的过程。由于制度化的工具理性,在某个程度上导致层级之间的“对话和沟通”的效果不理想。大学的改革和进步通常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引发大学改革的力量常从外部进入;外部的社会是变动着的,国家管制高等教育的努力和决心是最直接的外部干预,来自MQA的外部压力引发内部的冲突,学院所作的调整须获得内部人员的谅解与支持。在内部,在行政层和讲师层之间存在价值观的冲突。讲师的聘约和工作成为可计算性的效益是为例子,学院的管理在依赖制度形式之余,须注意消除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并认识到要如何在实质上达致讲师对学生负起完全责任,以符合全人教育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MQA的干预将迅速导致新纪元学院成为高度制度化和科层化的组织。而内部人员如果对高等教育性质认识不够,也将导致工具理性的统治主调。

目前,我并不同意批评制度化里的个人已经成为“职业人”或更苛刻的批评为“失去心灵能力”(这里是泛指所有的人)。要打破新纪元学院目前的对话和沟通困境,需要行政层、学术层和学生层人员的自我反省,唤醒自我的心灵,自觉的要求解放,提升这个“学术群体”里对话和沟通的学习能力。行政、学术、学生“对等的位置”是立院初始的设计,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把心力放置在这“传统”上,从而导致今天奇怪的后果。这三个层级的人员加上校友会,都有代表进入理事会,制度设计并不保障对话和沟通立即成功,但是却是有最大的可能。新纪元学院理事会是学院的最高管理机构,其组成的法定代表是董教总教育中心的七位董事、院长和副院长、讲师代表两位、学生会代表两位、校友会代表两位。这十五人将委任另外六位社会人士出任理事。理事会组成分子的多元,代表了多方的利益,也说明了对话和沟通的实质是新纪元学院的精神内核。杨丽玲的文章透露了哈贝马斯语境中的“理想的对话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我且勾画学院内“理想的对话情境”为以下几点并结束本文。

1. 互为主体性:行政、学术、学生、校友互为主体性。论者须抱持高度的自觉超越“价值判断”,谨慎地进行“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

2. 打破支配性:反省自身对另一方的定势反应,唤醒对话和沟通意识,寻求总体利益,达致“共识”;

3. 求实质理性:平衡考虑制度化的工具理性和实质理性,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文化,实质理性须纳入决策的运作过程,重新为学院的学术人员和学生定位。

2008-4-28

参考书籍:

1.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顾忠华著《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唐纳德 肯尼迪著《学术责任》,阎凤娇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

[+/-] 繼續閱讀...

2008年4月24日星期四

[校友回應] 對話平等如何可能?講師的主體性? /張溦紟

本想回應楊潔提出的討論,但是覺得有必要先回應張主任的一些觀點。

我覺得主任的文章雖然是回應楊麗玲的質疑,即對話平等是否已經存在了,或必要的時候仍然有權被「位高者」收回的討論;但主任在回應時卻引用新院講師作爲例子,由於新院講師的處境可能跟校友的位置不太一樣,兩者面臨的溝通情景不盡相同,所以可能要分開來談。

對話平等的前提和可能

另,有個關鍵的概念可能必須要釐清,這樣討論下來才不會使焦點模糊。「位高者」與「位低者」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同時展現在幾個不同的地方:(一) 「位高者」掌握了組織架構劃界的定義權,「位低者」從一開始只是一個接受和被邀入的被動位置。(二) 「位高者」掌握了學校資源分配的權力(聘請/面試老師、老師的福利、聘約的期限,分配財務和資源)。儘管老師在這個過程有一定程度參與對話的機會(雖然我不太確定新院有沒有,不過就以院方向來宣稱多元開放的前提下應該是/要有),但是院方始終是最的決策者。(三) 「位高者」往往和「位低者」有個明顯的差異,即前者掌握了正式的傳播管道,而後者——尤其是跟院方有不一樣的意見時,即所謂的異議分子(單是這個標簽也不是「位低者」自己賦予的)要發聲時往往比前者面對更多的障礙。更關鍵的是,他們兩者往往處於資訊不對稱而加深了兩者的不平等位置。

在上述前提下,我認爲:“講師面對院方行政權威無奈撤退、溝通不良……是徹底退場的經典臺詞”,這種説法有點誤導(不同意見者可以提出看法)。我認爲思考的起點不應該是那麽快的就把責任歸咎于講師身上,而是回過頭來想老師原本被院方擺放在什麽樣的位置上,包括上述提到原來就存在的不平等關係。當講師“抱怨”院方行政權威時,首先應該要理解的是,到底開放平等的溝通平臺提供了沒?即所有的參與者是否有相等的發聲機會,且在溝通過程中所有參與者所無法摒除的職位、頭銜是否有被剔除在溝通平臺之外?平臺存在,並不代表溝通必然開放平等。尤其是,「位高者」在平臺上如何對待不同意見的人。這些的確意識到位置不平等,但並不因此而消極地全盤接受的,認爲改變有其可能,始終積極、主動的發聲者,是如何被「位高者」所對待和標簽。

這裡或許可以借助校友這裡的經驗,即一開始的發言被院方從自身的評價標準出發,簡單地定義為情緒化的發言,進而阻礙了雙方的溝通。順帶一提,我不太能夠接受所謂的「對話平等的位置是校友自己要站上去,而不是賦予的」。言下之意,似乎是爬上這個對話平等的位置是「位低者」個人自己要努力的,或破除其中的種種関卡是「位低者」的責任,而非當初設下関卡的人?

當我們強調自己辦校的理念具有多元開放、批判的精神。這個所謂的批判除了是個人過去在公共領域的形象外,它如何展現在管理學院的實際運作之中,過去10年每每出現不同意見時,是不是都有被視爲是應該被聆聽、尊重和納入考量的聲音?「位高者」有沒有協助平衡回這個對話的位置?這些學生和老師、甚至管理層内部不一樣的聲音,是不是都積極地被視爲具有其主體性的獨立個體。倘若這個發聲的前提沒有被院校的規章/制度所保障,它何時被開放、何時被接納、何時被誤認爲是另類的、情緒的、煽動的種種決定權,最終不都掌握在特定階層手上麽?對於這些不平等對話的遭遇不也是我們在面對國家威權體制時的共同經驗麽?何以在管理自身的成員時又二度/再度複製類似的經驗?


講師的主體性

我認同主任提出“講師有不退場的天職”。這對新院而言是個具有前瞻性的視角。對於這一點,其實前媒體系講師傅向紅之前也曾在《獨立新聞在綫》的專欄中發表過類似的談話,主張講師不應該從公共領域的討論中退怯,尤其是跟大學教育有關的討論,因爲教授或學術人員相對于那些教育部的管理階層或政治人物,才是真正的主體。

主任的講法其實符合批判教育學的理念,即延續了美國二戰前後期間的法蘭克福學派,包括其第二代批判理論家Jurgen Habermas的理念和主張,啓發了教育學領域開始去思考另一種教育的可能——拒絕一味地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並不假思索地把它成爲教學的一部分。因爲這不過是再複製了主流的價值觀,而壓抑非主流或弱勢的觀點,強化了強者和弱勢團體的不對等關係。以此為前提,老師的角色,正如張主任所主張和期待的,不應該只是校園裏的單向傳播者(其實按照傳播學的初衷,它不應該由sender傳達訊息給receiver的單向、綫性過程。我們常被中文譯法所誤,忘記了雙向/多向「溝通」才是更貼近Communication的精神),而是把學校當作一個可能性的場域(site of possibility),是民主公共領域的再現和延伸。他不僅要讓自己在管理學院的過程中被看得見,也要在公共領域,尤其是大馬體制下往往缺乏知識討論的場域中看得見。

這應該也是媒體系試圖要在整體的課程規劃上所要貫穿的基本精神,而不是僅僅只落在單一的科目——什麽“傳播批判理論”的身上。(這幾次的交流會或對談會上,發現有者竟誤把批判精神落在單一科目上,特此提醒)同時,它更是媒體系老師過去在學生、院方和公共領域所力圖要展現的,也是他們對自己的自我期許。但,讓我納悶的是,院方自稱所具備的批判精神一方面是如何展現在它自身的管理運作上,包括對各系的課程設置是否有相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如何展現在近期大馬的公共論述之中,包括屢屢提出的升格大學,或三院是否合併的討論。我們期待的是院方能夠提出辦大學的遠見,而非眼下的資源該如何分配的問題。前者不僅是判斷是否要和其他院校合併的最高標準,也是爭取更多潛在人才加入和社會認同的真正來源。走過10年的新院必須要善用自己的經驗和精神,試圖在公共論壇中展開大學教育理念的論述,才能讓升格大學的討論提高層次。如今,我似乎才漸漸開始明白爲何剛剛畢業的校友如今反被追問大學藍圖下媒體系發展的窘境。

關於“院長負責制”的提出,我個人有點保留。我認爲應該借助“教授/講師治校”的理念(這在國外很普遍,關於這一點主任是教育學的專家,可能可以提供更多專業的意見),來凸現出學術自由的最高目標,強調以教授的學術、教學、研究作爲主體,而管理層僅是協助這些老師分配資源的輔助角色。所以像人事主導權,尤其是院長和師資的聘請應該由院長和老師共享,因爲後兩者才具備了評量學術標準的能力。

另,主任最後也提到講師以不合理的聘約回應講師有不退場的天職。據我所知,院方近這幾年對講師聘約採取像政府頒發給媒體的執照一樣的方式,每年得更新一次。所以這就回到了我一開始所講的,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即講師存在于這間學院的壽命長短是由院方來掌控的。倘若我們要對他們有更高的標準和期待,那麽就得回到前提上給與他們給開放的對待才爲之合理。

這段時間,我繁複閲讀了部落格所有發表的文章,尤其是最近的會議記錄、提問與回應。除了校友對於這次對話的積極參與應該給予至高的激賞外——畢竟他們不是新院聘請的教職員能夠全天候的搜尋資料和思考,我們也必須對張主任給與至高的敬意,因爲主任採取有別于過去管理層的作風每次耐心快速的回應並始終未對這次溝通的放棄,是讓這次的溝通得以豐富的重要因素。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必須相互提醒如何達緻互為主體的思考位置。雖然,問題的焦點聚焦與否才是我們力圖要達到的。


張溦紟 台大社研所 2008/4/24

[necms03注]此文已同時由本部落格代轉寄給媒體系新代系主任張永慶、專任講師黃招勤、院長柯嘉遜、註冊組主任莫順宗、國際交流處主任孔婉瑩。

[+/-] 繼續閱讀...

[有一點疑問]對等的位置? 楊潔

看完楊麗玲校友與張永慶主任的文章,當中提及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對話空間與對等位置如何可能?這似乎回到當初在畢業生發起與院方交流或對話時候,出現的一個討論就是:校友的正當性是什麽?或許,說得更清楚地是校友的權利(right)與權力(power)具體表現是什麽?這也牽涉到媒希望交流會,院方請校友思量其分寸與態度的問題相關。作爲校友的身份,相對於院方的位置,是個被邊緣化的位置嗎?爲什麽校友的正當性需要不斷被肯認、被強調?

近日對於部落格的觀察是,此溝通舞臺好像只剩下院方與校友相互回應的文章。而最近,恰好讀過幾篇文章,頭腦思緒龐雜,來不及集結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決定借花獻佛,將一些觀點零散地抛出來,或許可以激起大家的思考與討論,塑造另一種溝通舞臺。畢竟,並沒有所謂“唯一”的公共論述領域。

以社會學傳統的實證主義或研究方式爲例,過去是門以“男性中心知識”學科,又是以宏大、整體的理論架構來解釋社會現象,相對于女性主義研究,社會學忽略性別議題,尤其是婦女個體經驗、情感的、公私領域的研究。如果社會學科與女性主義倡導的理念格格不入,爲何女性主義執意進入這門學科?是爲了批判社會學之忽略性別議題與研究方法?抑或是社會學是學術主流學科,進入它才能掌握論述的權力?

女性主義或性別研究在主流學科處於被邊緣化的位置,若從“邊緣——中心”的位置轉移,是否就可以令女性主義/性別研究移置到主流公共討論領域?

閲讀的相關文獻雖然是以社會學與女性主義為背景討論,然而當中的觀點可以跟“公共領域”、“對等的位置”、“對話的精神”,作些對話與思考。


臺灣大學社會所
楊潔

[+/-] 繼續閱讀...

[主任回应] 回应杨丽玲校友/ 张永庆

“作為一個畢業生,我也認為與母校交往是有意義的,也希望不是一般的有意義,但前提是我們是否能站在對等的位置上一起對話,共同成長?
―――杨丽玲


“前提是我们是否能站在对等的位置上一起对话,共同成长”。

在处理媒体系问题上,我已经是第二次听到这句话了。
吊诡的是,我恰巧就是因为要寻求“对等的对话位置”而涉入媒体系。如今看到丽玲重复这说话,颇令我悚然。
因为:第一次听到这话是讲师面对“院方行政权威”而无奈撤退,双方断绝了沟通。此后“沟通不良”成为理该沟通的双方无法积极和有效进行沟通的理由,是彻底退场的经典台词。大学系统内各层级之间充满了必要的权力矛盾关系,巧妙的捆绑着内部成员运行大学的职能。媒体系“大海啸”对我的最深层意义,是看到学院在学术人退场(不再坚持学术人在大学里教书之外的角色)后如何能迈向大学?容我多说一个例子:在最近的一次的一个教育机构的会议上,我贸然发言(我是列席)反对有关方面设立人事聘任小组,要求保全“院长负责制”。我认为院长一旦失去人事主导权,从长远看,将有可能使学院的“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学生自治”沦陷。看,这是层级之间组织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角力。从大学的权力分析角度,我认为讲师有不退场的天职,以维持结构性的大学运行机制。我曾在讲师的小聚会上提出类似的批评,但得到的回应是责在院方。讲师以不合理的聘约为佐证。我无言以对。
留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是:
1. 我们既然提出对话的“前提”,则“对等的位置”是我们自己站上去的,还是由另一方“给予”?
2. 如果一方给出(表现)的不是预期中的“对等位置”,则双方的责任为何?
这些问题,留待成为我们一生的功课!
从丽玲文章的回应,我看到相互赠送失望情绪于事无补。我“论断”请愿书的内容引起反效果,“攻击性语言”惹不快,没有开放。我坦然接受和感谢丽玲的批评,我对“对等位置”多了一层反思,这是我的收获。我对大家造成的伤害致以歉意,经过这样的过程,我将更有能力处理好请愿书或系上其他面对讲师和学生的事务。

另:关于交流会
1. 我个人觉得,交流会内容的整理反映真实的场景和谈话的精神。这应该是一个团队的合作成果!
2. 印象所及,有个别一些错字会让人看不明白,但对文意无损,如“系务(务打成户)会议”。讲师的社会参与是10%,不是30%。我认为,大家要抓的是总体精神,而不是个别的字眼。
3. 我满意这个交流会的整理,看起来很舒服。虽然,最后院长有点不高兴,但他是认真的。他担心会把新的老师吓跑,不过,后来老师告诉他能接受交流会的过程,并说:“学院很开放”。他也就放心了。
4. 谢谢志发的主持和参与的校友。

(2008-4-22)
[necms03编注]此文张主任原在"Tue, Apr 22, 2008 at 11:55 PM"寄到本部落格信箱,网络小组今早检查信箱时才发现此函。已特别回函给主任。内容如下:
主任,
今早打開信箱才發現你的回應。現已po版,並會在文上註明來函日期"Tue, Apr 22, 2008 at 11:55 PM",以作補充。怠慢了回應和溝通的過程,抱歉。

[+/-] 繼續閱讀...

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

[最新出爐]“媒希望交流會”會議記錄

[necms03編注]因篇幅太長,大家可在希望網上論壇文件下載。若有錯誤/字,歡迎指正。


“媒希望交流會”記錄

會議開始時間:下午112

會議結束時間:下午315

地點 :新院行政樓會議室

出席者 :校友—黃志發、王慧儀、林鎮燿、劉囯偉、鄧婉晴、陳舒璇、

韋衡韻

在籍生--蕭健浩、侯影旋、黃志喜、章漢順

院方—院長柯嘉遜、媒體系代系主任張永慶、國際交流處主任孔婉 莹、黃招勤、謝婷妮、陳心愉、蔡莉玫

會議主持人 :黃志發

記錄者 :鄧婉晴、陳舒璇

議程:

(一)主持人發言、介紹和確認議程、現場錄音

主持人:校友此次與院方進行交流會的主要目的,是為維護學院的權益和上的未來,尤其是讓畢業生在接下來的日子能夠扮演監督的角色,跟院方建立起更良好的管道,交流會就是第一步。也許往後甚至能夠囘校任教,真正實踐回饋母校。

未開始前,希望能夠錄音,之前已經知會也得到張主任的初步同意,這是爲了方便文字工作。如果沒問題,交流會正式開始。

囯偉報告請願書内容

請願書根據73位校友通過email的問卷回饋,而作的簡單總結。裏面談到的主要是媒體係的教育特色、貢獻和缺失。

第一點:媒體係能建立批判模式,因爲以專業素質和新聞爲主軸的教學制度,能幫助同學建立識讀與媒體批判的表達能力。其中核心課程如傳播批判理論或文化傳播等,能打破同學對於傳統價值觀的認知。海外的校友讚賞說,新院兩年的媒體係教育為他們打下了一個很穩固的理論基礎,讓他們在求學的過程中能發揮思考模式和批判精神。而在職場上的校友就認爲媒體係讓他們在職場上秉持專業信條

第二點:媒體係以國内局勢分析為課程主軸。講師在課堂上會議國内個案,配搭專業理論。這種雙管齊下的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對發展更了解,也因而在業界能夠更得心應手。

第三點:能打開社會觸角和社會人文關懷。因爲媒體係的文化,會鼓勵學生走出戶外,並參與公共辯論,跟社會進行互動,如保衛白小原校、528報業收購事件。《觀察家》也是展現社區關懷和實務的課程。

第四點:有關兼職師資的特色。講師言傳身教,開放式教學,與學生建立互動。

除了特色,校友也表現逆向思考,表達媒體係的不足之:缺乏傳播科技的應用。雖然媒體係並不為科技為走向,但更關注科技所傳達的思想和内容。不過按照理論6技術4的課程編制比例也還是暫時可以接受的教學模式。

校友的疑問:

第一點、講師的遴選制度爲何;憂慮的是在只有一名專任講師,數名兼任講師的過渡期會有多久?

第二點、以後的師資會不會有替代方案?也從而延伸出,調職和辭退兩位專任講師的動作是否會顯得有些草率?如果更早知道有問題的話,是否有空間來做個部署和安排?

第三點、如何安排係上發展和規劃?如果及早解決,就不會一次過帶來如此大波動。而這個指標性的統領,又是由誰來做監督?

第四點、關於學弟妹的權益。關心學弟妹是否能適應新的教學模式跟理念?現有的講師能否一下投入現有的教學體制裏面?

係上的發展趨勢感覺不明朗。係上的未來去向如何?會不會對精神文化造成一定的影響?

校友也希望能開放這個對話的公共空間,讓院方、校友和在籍生三方一起共同為媒體系的未來作一些規劃和定位。

(二)行動小組陳述意見

在行動小組還未陳述之前,先懇請院方回應請願書的部分,特別是關於校友與院方的相處模式。因爲溝通好了這一部分,大家才能繼續走得更遠。志發強調請願書和意見表呈現的是校友對最初期的回應。因爲整件事情發展到今天,我們知道像關於師資的部分,現在已經有足夠的講師在職,所以當然我們還是會把焦點集中在未來的版圖上。

師資遴選和認定問題:

院長意见

對請願書的努力和回應表示感謝。開始校友blog提意見,不太清楚内部的問題,院方也不方便回答。在《獨立新聞在綫》或《當今大馬》等地方還能回應,但是在部落格就很難。不過院方看到和校友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媒體係保留批判的精神。關於批判,對話會那天莫主任也說了,新紀元這裡包括院長的批判,不會輸給其他任何學院的院長。批判是新紀元從一開始的目標。

最近發生的事情就是我們要專業化。專業化跟與講師的關係要分清楚。專業會不是因爲LAN才施行而是一直都有在做的。問我們有沒有足夠時間,從2004年開始處理LAN問題,院方就有給老師一個心理準備和規劃。講師也沒什麽選擇,就是你去徵求更高的學位,或找代替的工作,我想不到其他的路了。不過老師沒有行動。向紅老師有要求院方將她調去研究中心,院方也知道她有能力,在研究方面有表現。不過研究中心也是有限額的,那裏的職員也要教課。基本上受影響的就只是講師一和講師二兩位講師。講師二因爲院方認爲沒有研究方面的表現,所以建議他去董縂任職。如果要採取行動是那時就已經採取行動了(指辭退)。2個月過後,已經是08年年頭,如果還不做決定,在聘請講師方面就很困難。所以給了他我們認爲很適合賠償,講師一也不少錢。講師三是3月才呈辭職信,我們也沒辦法。招勤老師也請了兩位專任講師,陣容算是已經解決,但突然講師三和一個專任講師要求只是兼職,所以才有狀況出現。

我不見得我們如果在2004年就採取行動,事情會有什麽改變,我們還是面對同樣一個問題。

專業化是不能夠再妥協的措施和方向。對一個老師的感情跟對老師的要求不同。就像我英文好不代表有資格教英文。

我對這裡的行政人員根教職員,都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措施。講師二有要求調去研究中心,如果我們調去就天下太平了。但我和順宗都覺得不適合,因爲我們都在華資待過,知道要維持一個研究中心不容易。如果他有更多的研究表獻就好。不過即使他有,我們也沒有那麽多課程讓他教,我們每個研究員都要教書的,如吴益婷、郑文泉等。华资也有很多东西要烦,如果不是上次马华捐了300万给华资,他们还要面对破产的问题。

我们肯定是歡迎院友對媒體係將來的方向与发展给与协助,多給意見。我們對係也好,在籍生,讲师,校友也好,都很有信心。不過我們對將來的講師阵容更有信心。因爲在近來面試的講師當中,不管是LAN的要求,還是我們自己的專業要求,我們都對他們很有信心。

張永慶主任

对于第一个问题,今天我們五位專講師都出席就是最好的回答,没有任何理由能够怀疑我们往后不能以这样的形式来沟通。我昨天夜寫了一份“开放接受人才”的文章,是特別針對媒體係畢業校友對師資改革問題而寫,如果不夠時間念完,則希望放上網讓大家閲讀(志發承諾沒問題)。

(提出“开放接受人才”文章内的内容)畢業校友對母校關心踏出的第一步就是集中在師資的問題上。师资的管理在学院的学术管理里面是很重要的一环。今天的交流会是准备来鉴询各位校友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希望我们能够得到有用的意见能够进入我们的思维里面。將來我們在遴選師資時,73位校友所给予的意见回馈資料,将會擺在我們的桌上。我们很肯定毕业校友这种积极的态度。以前我们大学时,有人形容大学生只是大学的一个过客,或者说是顾客的身份。而我们的毕业校友的行动,我想已经是粉碎了这样片面的一种论断。

媒体系要朝向大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必须要吸收到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人员,才能够进一步加强整个课程的理论性教学。目前是有28位专任及兼任的讲师,師資結構有3特點:

1)學術背景多元,包括來自英美、中港臺還有本地大學的教育背景;

2)完整科班训练,即有第一學位和第二學位,大概有14

3)網羅了業務界具有傑出表現的各方面人才,應該會對教學有很好的影響。當然這個也要等6月中學生填的講師評估表之後,我們才能作參考。

無論如何,媒體係算是比以前走前了一步,就是開放,讓更多人進來。公開和透明的行動就是開放吸收人才。此政策也得到很好地反應,待會在一問一答環節可以舉出實際的例子來告訴各位。

如果要談未來長遠發展的問題,基本的開放政策是需要的。不然學院就不用把“多元開放”放在最重要的位子。改革的過程中希望校友來提醒和監督,我們會同樣用上監督的字眼,也是剛才校友提議用的我們也特別歡迎在臺灣念碩士的校友回來溝通。溝通的主題將會是大学蓝图下的媒体系发展。各位不要以爲我們在迴避什麽,但这一层次的讨论,必须从大处着眼,回归到学院的立院基础的十项宗旨、理念和特色;考虑办理大学的管理文化,包括系自主权的概念和实际;分析国家与社会的走向,学生来源和素质也是不可少的内容。

校友提出調查性的過程,我們還是希望提出宏觀的看法。媒體係的發展是經過係上講師集體商量的結果,通過院方附議才出來的,必須經過這樣的過程。

(四)行動小組回應並陳述意見

主持人發言:

謝謝院方對校友的角色給予肯定。因爲我們必須先了解,院方在遴選師資的過程和準則,才能與其他的校友有更好的了解,才能夠提出更具體及針對性的意見和反饋。所以等下有一問一答得環節。

另外,剛才院長說講師二如果去研究中心就天下太平,但個人覺得此論述看來並沒解決問題,因爲還是有模糊的灰色地帶。即使解決了人事的矛盾,也不代表就解決了媒體係的問題。

慧儀:剛才有提到要邁向大學就必須要遵照LAN的規定,我們就是想要如何在遵守LAN的同時,又能讓整個教學的方向能明確化下來,甚至接下來可以建立一個機制,不會隨著講師的流動造成媒體係現今的狀況,像教學的内容需要再擬定,或整個方向會受到影響?

(五)院方回應並陳述意見

院長:你們的問題好像是對我們對學院的人力資源有那個……。過去,我們校園如果有講師空缺,都有在報紙登廣告,都是跟著程序。媒體係之前的講師也是這樣請回來的。我上次也提過,我們做東西就是要在最佳的資源範圍裏做最好的,而且在我國這種講師的市場也是很有限。所以不要去怪過去的講師跟係主任沒有專業的問題。程序一直有在跟ISO 9000,不過早期就沒有。講師也請得很迫切,所以來的老師也不是最理想的,不過我看也是跟學生的關係搞得非常好。但是現實就是這樣。

陳心愉講師:因爲跟LAN有接觸過,可以了解學生爲何會關心在LAN規定下的師資會影響教學的方向,這是必然的。在其他大學也有面對同樣的條件要求,就是第一學位和第二學位,如果是不同的,就必須去深造。第一學位和第二學位必須是媒體,才符合老師教學的資格。聼過院長的説法,我覺得他們已經作了很大的努力來留下老師,給老師更好的方向。不過這些都已經過去了。老師去留問題,如果老是能夠適應校園文化,就能留下來。有的兼職講師朋友說過,他們在其他學院教的薪金比這裡高,但是因爲覺得這裡不錯,也不太介意薪金的問題。所以這是看個人的,院方在聘請老師時也要跟他們有良好的溝通。其它都是技術性的層面,但我看到院長是很努力地去達到LAN的要求。其他大學都有這種問題,有著甚至沒有第二個學位就去教第一學位的課程,但其實他們很多是隱瞞過去,但是我們學院沒有這麽做,因爲院長正直。而如果要邁向大學,這一方面是真的要嚴格遵守。

院長專業化不是LAN的要求,我們並沒有什麽LAN都妥協,像語言部分,除了商學系、美術係、和IT系,其他的大都以華語教學

志發:我們了解院方有這樣的努力和程序,只是這些都是統計回來,校友想關心的問題,所以我們想了解得更詳細。那麽現在就進入這個一問一答的環節,我們最好能迅速解決,然後看之後能對未來得出什麽樣的東西。

(六)雙方交互詢答

由於張主任之前已整理好一份回復,因此簡短的答案清參考張主任的文字檔,這部分的記錄則以在交流會上雙方所作的補充爲主。

一.公佈目前的專兼任師資名單

(1) 是的。

(2) 已經邀請兼任講師出任MQA合約的專任講師,下星期會得到答覆。也希望能夠一發生事情,兼任講師能夠帶領學生去現場報道、實際學習,拍出能夠角逐批判獎的作品。學期性

鎮燿:請問次影像組講師只是一個學期的嗎?

院方:對。院長補充,學院將會有更多合約性質的講師,這是LAN可以接受的,一個星期授課三四天,或以小時計算。

國偉:顧慮器材由誰負責看管?

永慶:這個屬於内部的細節安排,不需要擔心。我是對全部東西負全責 的人,我會安排。都有人在負責,學生也知道。建議按照問題順序走。

(3) 除了當局的安排,學生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

(4) 全部有講師了。

鎮燿:只是時間比較緊一點。

永慶:我們上星期對話會也作了安排,五堂課調了幾堂,上課到九十點的安排公務車載送。

永慶:應該尊重兼任講師,他所需付的責任是少於專任講師。理解校友的疑惑,因爲不了解遴選的制度是什麽。

鎮燿:要求提供師資的電子儅,承諾不外傳。

永慶:不方便,因爲兼職的要尊重。但如果是通過課表名單或在籍生那裏了解則不過問。

慧儀:講師四學係畢業,任教國際時事分析,是否符合MQA的標準。講師五也不是專業出生,不過就有很多實際的經驗可以在課堂上分享和傳授,但是這樣是不是也會面對MQA的標準問題?

永慶:專任與兼任的第一學位都必須與所教的科目相關。講師五洲修會計學,的確不符合LAN標準。但因業界表現非常傑出,院方不希望因爲LAN而失去這個“寳”。其實是學院付出代價,因爲這科目不能登記成LAN課程。

心愉講師:其他學院也有這樣的問題。如果那是一位業界的精英,我們不可能就這樣放棄他。可以做到的是,LAN可以接受這樣的講師作爲一位TUTOR,兩位講師教授一個科目。

慧儀:還有一位電視節目界很傑出的製作人(講師六)也是電視新聞処裏有想法的“寳”。他是新聞學士畢業,是否也符合LAN資格?想了解MQA的標準。

院長:教文憑班是沒有問題。

专任师资聘请的规划

3)一開學就有5位,開始是符合要求的,但後來出現了一些變數。

4MQA是政府委託的有點半官方性質的學生鑑定機構。一個外部評審的機構。高等教育部屬於行政機構。

5)MQA一般上不會給與期限,如果提上去的資料不批准,自己要立刻糾正。就是Approve與否的問題罷了。

6)除了MQA的要求,院方也有自己本身的一套準則要求。包括要求講師有社會性的參與實踐30%)

鎮燿:30% 的社會性參與,是指個人參與還是帶動學生一起參與?

答:個人,例如WAMI、華研、白小、董教縂、校友會等。

三、確立師資資格認定標準和遴選程序

主任回答之後由院長補充。提問内容參考張主任文字檔。

院長:覺得校友問的問題太細,連遴選過程要問,不懂是侮辱我們還是侮辱你們自己。我辦學10年了,還給你們問這種問題。不是不給校友交流,但是到這裡有點問題了。張永慶哪裏需要100天,14天就可以了。要對我信任,今天我能大聲講新紀元麽體系是沒問題的。

慧儀:不是針對主任所說的100天,而是因爲那時候已經是上課到一個階段。我們只是想知道有沒有一個準備方案。

院長:我認爲我們這次是有點被played out(戲弄),本來聘請和計劃好了,最後一分鐘有變數,才會有今天的局面。可以保證以後不會有這種問題。過了14天,整個局面就會穩定下來。

志發:對於剛才提出那麽詳細的提問,不是質疑院方的辦事能力,而是希望多了解,減少誤會,同時更能能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因爲校友會一直對MQA方面有疑問和納悶。

院長:其實MQA只是一個基本資格罷了,面試還要符合整個校園的要求,董教縂的要求,一個有特色的學院的要求。你們問我們面是怎樣問,每個人都不同。看到他們的履歷表,我問問題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所以問我怎樣面試,是在污辱我。校友可能太得空去設這樣的問題,我們沒有這個時間。要問就問14天能夠解決嗎,而不是100之後不能解決該向誰負責。

志發:可能上面的問題引起院長的意見。可是還是要強調,我們真的只是想了解,別無他意。有了基本的答案,其實我們就滿足了,也清楚了狀況。

院長:要對我有信任,不要問我如何面試一個老師。我的靈感根據每個老師,要問的東西每個都不同的。就像面試獎貸學金也是一樣,每個同學不同的問題。

永慶:這些問題是有超越了你們的範圍。我們可以跟各位交流,但是我不能保證我的同事都有同樣的心理狀態。在實踐過程中各位可能沒有停下腳步來反省自己的問題。學院用非常低的姿態來交流,並不代表我們沒有感受,不過那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請所有講師出席,我們都很想聼各位校友的意見。不過到今早9點看到問題,覺得有些問題是校友自己要檢討的。

慧儀:我覺得主任剛才的表達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爲至少我們在接下來的溝通會解除疑慮,也會考慮以比較好的方式去進行。

永慶: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我們問問題是朝比較大的方向問,比較細節的問題,適不適合問,問問題的人要先想一想。並不是連細節都問。因爲如果我真的對你們放太低姿態,院長會覺得我們學院受到侮辱。我們是盡量把問題解決,但是解決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姿態和身段。是希望能夠保持一個相互尊重的態度。

志發:還是想說,如果問卷到剛才的部分引起院方不好的感受,道歉,但還是希望交流會能達成互相了解,從而對未來定下一個雙方協議的管道。

慧儀:我們一直強調的批判精神,是牽涉到教學方向的問題。我們親身經歷有此學位和背景的講師,但是教學方向可能是個人比較偏向大衆傳播的方面,只是備課來教書,如果有課本以外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學生會學習的比較多。我們是看到MQA的標準和學院媒體係的教學方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們才關心,兩方面如何達到一個平衡。

永慶:我覺得校在假設我們一定會丟掉所有東西來遴選講師,有一個預設的立場認爲現在的講師會把以前的放棄掉(校友回答沒有這個意思)。到目前爲止,我沒有聽到有任何一個人要求要公開討論,要重新檢討媒體係的批判方面有沒有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個議題根本就不存在。目前的講師和課程設置,還是以原來基本架構去設置。我認爲要討論的反而是,目前批判理論一直是被認爲是媒體係的方向,那麽他在教學上有何缺失?老師有這能力嗎?學生能夠接受嗎?批判理論有幾百种,媒體批判理論只是媒體係一個小星星,如果要談批判,需要有更廣闊的理論基礎,社會學或政治學的基礎等。本來媒體批判理論是否要放在第二年,還是一個疑問。就讓6月追后學生的評估出來,我們再作檢討。要如何選擇好的講師,讓嚴格學術意義上的批判理論色彩建立起來,才是我們要做的。必須強調那是我對媒體批判理論特色個人的看法,還未經歷講師討論,以及院方的檢驗過程。所以覺得要再下一步才談這東西。

此外,除了批判,媒體係和新聞係也還有很重要的元素。新聞係難道只有批判和寫新聞稿嗎?不是做人的過程嗎?不要將批判作爲媒體係一個核心的課程,這樣可能失去一些更寶貴的内容。但我同樣認爲,如果要找出一個最尖銳,最具有社會戰鬥力的東西,媒體批判理論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向。就像業者……以文化霸權的角度來解剖馬哈蒂的政治霸權一樣,那是很有批判力的。但這也不是整個批判的全貌,所以虛心學習是對媒體係最好的。

院長:從院方的角度,我們是照顧整個校園,各係的學術標準。你們只是接觸老師,我們接觸更高的,包括講師的考卷都要經過我。所以對講師的認識不只單單通過面試。他們真正的能力和專業我看得到。

慧儀:剛才主任有提到對於學院之前的教學還沒得到有缺失的回應,我們通過校友的問卷,有提到經過兩年的學習,在業界還是會遇到一定的狀況(新聞倫理和服從上司的矛盾)。所以才會覺得在擬定教學方向時,這個部分是需要去顧慮的。像講師一跟講師二在教學方面,都會引用和根據社會的腳步,引領學生走出戶外。以自身為例,在東方身邊的記者朋友,來自不同的院校,但連他們也會發現新紀元媒體係的教學,在學院内已經為學生將來出來業界準備得更加多和豐富,無論在思考、分析能力、實務方面。

永慶:4月4日任以來,沒有人要求開會就媒體係過去所有的教學方式和辦學目標來做檢討。我們一定要去談論這個東西,而且要去做得更好。所以我也擔心,因爲沒有溝通,誤會就一直存在。但是今天溝通了,我還是擔心這個誤會繼續存在。覺得畢業生在這裡受過教育,把你們認爲不足的,很好的,都說出來,這是很好的,然後我們才能去加強他。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工作。我在政大的時候,老師都已經在吵,不能讓90%理論10%時間繼續存在。而現在我更不可能將這一套搬回來,因爲整個條件和基礎不同了。

慧儀:所以我們也是一直強調要去了解,才不會讓誤會一直存在。

永慶:我讓《觀察家》繼續存在。一次在食堂看見一批學生在爭論,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在爭論應不應該給院方一個抗議示威之類,但學生的大姐大疫給學校一點時間爲由,一直在壓。他們要求每一組都至少有一位講師,第二天我們就開始討論這個問題。婷妮和心愉才會找得那麽快和急,而他們也了解我們的處境,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招勤老師提醒說公關組的學生活動很多,心愉老師問我什麽活動,我答不出來。對於影像組,我們也一定要趕快找到“合約式”的講師,因爲有大事發生時,他們就能立即去拍攝製作節目。所以我們的合約式講師也一定要能夠達成這樣的任務。

我覺得媒體係的教學深度和廣度都要去進一步加強,我們也完全有信心可以加強。當然每個講師的特點都有所不同,各位可能會懷念以前的那些,但是我們希望以後的講師能夠展現不同的特點,而且能有專任講師的風格,有更深厚的學養,更平衡,更客觀,更公正地教導學生看待一件事情。我們必然會朝這個方向去。

慧儀:我們畢業生接下來會將所有的意見和文集製作成一本報告書,移交給院方作爲參考。

永慶:這也是我已開始對各位的開放式交流表示肯定,因爲我對各位也有一定的期望。

(靜默10餘秒。。。)

如果後面的問題還要提出來不妨提出來,我想更才院長和我都表達了基本的態度。我們覺得還是必須給同學一些適當的提醒。

院長:我們還要考慮到新老師的感受,以免他們感到莫名其妙,爲何校友會來問這些東西。分寸很重要,我們交流是好的,但是要從大的方面來看。我擔心會像上次那位專任講師後來要求轉兼職,因爲他看到一些東西,覺得這裡文化上有些問題。問院方這種問題(指面試情形和100天的疑問),他們會感覺很funny

四、其他事項交流:

鎮耀建議:配合新聞自由日,系會每年都會辦研討營或研討會,希望可以和媒體系合作,在研討會/營裡,辦一場類似探討大馬媒體教育的研討會,邀請業者和媒體業的教育者來談大馬的傳播教育問題。

院長:沒問題,但是要給在籍生多點initiative,讓他們發揮。

慧儀:針對院長/主任有提到的,今天的交流/詢問方式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那麼希望在未來的交流會在溝通方面需要有何改善。

院長:考慮大的方向以及考慮第三者的感受(講師),例如:媒體系發展的方向,這種大的議題,也要對院方有信任。

鎮耀:對於那個研討會,我們希望可以請到業界人士與我們分享,甚至對我們未來課程設置面對現有的業界可以做任何修改與解決。

慧儀:業界需要怎麼樣的工作者?或者對業界新聞從業者有何要求?我們可以聽取業界的意見,或者各個學院的教育者的意見,做一個整合。這是我們畢業生可以做的,但也需要各方面達到共識。

鎮耀:以校友建明的例子,他在昨晚的一篇文章,以本身在業界的觀點,分析到他身邊其他大學/學院傳播的朋友,在出來業界工作後或許可以達到業界最基本的要求,但新紀元的,會發現基礎已經比別人跑更遠了。而現在政治局勢的改變,媒體漸漸走向開放,而我們的理論基礎已經為這個做好準備了,比起其他的學院。這是他所得到的feedback,或他的主任的意見。

慧儀:系的發展這一部分是我們會繼續討論的;而評估方面,希望院方可以給我們一些資訊。

永慶:談交流,其實還是有一個基本的界限。活動方面,尊重系的傳統,系學會的基本自主權去籌備新聞自由日,講師方面不會過於干涉。因爲那是他們應該學習的,若他們需要質詢的,我們覺得有責任幫忙。而我也表達了本身的看法,包括財務的問題,當有事情找我,我會盡可能協助,但自主權一定要抓得緊。

校友會有自己辦演的角色,目前應該是在課程規劃/發展大藍圖的部分原有當然也有他們可以做的範圍。最主要的還是那個請願書(建議:用意見書較恰當)。我相信碩士這一批代表了一部份意見,還有業界的意見。這一部分算是一部分可以把意見表達出來的。這是在學院歷史裡還沒有出現的現象,所以很高興會有這樣的意見,但是那個分寸和界線,基本的信任還是要的,要把過去的部分稍微調整一下,才能比較互相尊重。

我們會繼續我們的工作,評估是學院有的系統,做一種返饋到我這邊來,針對這個講師是否繼續聘任或加強他,這是内部的操作系統,不認爲需要向誰報告/交代,即使是董事會。系裡面有一套文化在處理這個問題的,至於私底下交換意見,可以講的就講,不可以講的我們就不講。

(七) 席會代表發言

漢順提出三個問題:

(1) 講師四哲學系教國際時事分析,而講師七念視覺傳播visual culture去教新聞學,雖然是兼任,是否要兩個學位都符合?如何評估他有沒有資格?

(2) 四個科係都有負責老師,是否忘記了資料中心?誰來負責和推廣?因為資料中心是系很寶貴的資源。

(3) 除了師資專業化問題,LAN還有什麽會有變動的?像媒介語的問題。未來還有什麼時候會變動呢?不要像這一次又突然改變,然後讓所有人都適應不來。

永慶:媒介語的問題很簡單,因爲我們很關開學兩個禮拜的英語教學問題,有得到訊息說有同學感到困難。所以才會表達給系會知道,希望在拜三/五有一個對話會,解釋院方雙語的政策。提出後,是希望系長或有人會找他討論,但卻沒有。目前聽到這個意見太慢了,招勤反映當天,我就希望有這個對話,因為你們的想法,我不知道。沒有改變,只是要求把2002年的政策來進行。我們不會在這個問題上有太多妥協,除非有出現特別的狀況。不要因為這樣而對我們沒有信心。專業態度面對問題。

招勤:

1)當初接觸講師四,他說他在這方面有研究,雖然沒有教過這門課,但他之前在《新聞獨立在線》、《東方》待過,自己認為可以接受教這門課。也可以和講師四的case一起解釋,講師七念的是culture communication課(視覺傳播),任何念關於文化、傳播的,最基礎的課就是新聞學。不管media communication或culture communication都在傳播的領域,所以講師七教新聞學不成問題。講師一的國際時事分析,並不會有強調太多的理論基礎的課,多以觀點呈訴,以他從社會科學(哲學)應該是有能力處理。我們就以這些方面做判斷。Visual culture, visu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 culture studies等一些跨學科的,其實是可以納入傳播領域,只是後來在學術上細分出來而已。像我的基礎是新聞係,mastercommunication,我不敢接批判理論,因爲那是需要專業研究的領域;但是如果是新聞專題等,則沒問題,因爲那算是一個新聞專業的基礎訓練。

2)資料中心已經停頓快2年,由講師三到講師二負責,后因攝影小組而停止操作;後來有同學幫忙scan大選資料。后經與院方了解,才知道負責資料中心的講師有150元津貼,並沒有列入院方白紙黑字的政策裡,而是在創系的時候開始就有這樣的預算,給花費更多時間經營的講師津貼。

所以了解之後,就把資料中心納入新聞中心管理(不需要150元的津貼),個人認爲新聞中心除了生産《觀察家》,還能做整合新聞業務的工作。

目前優先處理完講師問題、上課問題之後,就會處理資料中心。以目前的報紙藏量(2-3年的量,3份報紙:星洲、東方、STAR),沒有能力去剪報。而莉玫講師(曾在華研工作) 也認為現在剪報也會不夠齊全,所以最後決定把報紙資源回收。

整合講師二留下的3萬多筆電子檔資料和我3萬多筆自己收集的資料,包括平面、電子與影音和圖片的。

資料中心還要1星期時間才能開放,已經可以上網、2台掃描器、6-7万多筆的資料搜尋。

永慶:學生應要有自己的學習責任,我們能夠的就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學習更多,學生能夠學多少也要看學生本身的心態。

招勤補充:自己不大願意拿出自己收集的資料,因為認為學新聞的學生自己本身就應該有收集資料的習慣。我的資料是我從進世新大學開始收集,不想學生有一種心態,既然講師有就不需要收集,但顧慮到資料中心的資料不齊全才願意拿出自己的。

永慶:星期一開始整個係戶會議開始運作,希望學生能理解我們的教育方針,因為我們的努力不是很零碎、很片段的,甚至是很垃圾似的。我們希望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講師做的每一個動作、我們的話都有一定的教育函意在裡面,也希望學生能夠得到。而不是和講師好就給,和講師不好就不給,或者可以設一個原則:剪多少的報紙、幫了多少忙,就給部分資料。因為有那個過程來證明你可以得到資料。這樣可以把系的整個文化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來,也希望能得到係會的配合,學生的遵守。

慧儀:贊同這一部分的處理,學生必須要主動參與和協助資料中心可以學習到更多。

(八)雙方小結

志發:個人想法,喜歡小桌會議的形式進行交流,因爲大家能更坦誠,達成心與心的交流。對於過程中有的嚴肅和誤會感到抱歉和遺憾,對於畢業生在這方面的定位和扮演的角色,我們會認真地檢討,包括繼續學習。這是我們的承諾和保證。最重要的出發點是大家都希望往好的方向走,而非對院方的不信任和質疑走到今天,看到在籍生的表達和提問,也知道了院方對未來規劃的初步想法,這次交流會議達到了某种意義上的目的。有沒有達到目的或解決疑惑,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建立了這個道和平臺,而且是正面的。未來可以讓有唸碩士或博士的校友做一個回歸學院的方式,甚至是未來的到師資的一個方法。感謝大家給于機會,接下來的路要如何保持聯絡,應該是雙方能夠繼續斟酌的。除了今天呈上的請願書,之後校友會整理一份報告書,裡面包括:問卷、一些文章等相關資料,再等待適合的時機,提交給院方。

校友移交請願書給院方

永慶:謝謝校友肯會來回饋母校,是件很好的事情

(九)散會

院長在3點時提早離席。

[+/-] 繼續閱讀...

[校友回應]回應:媒體系代主任張永慶對《媒希望“大海嘯”----新紀元媒體系歷屆校友請願書》的回復- 第三屆畢業生楊麗玲

針對昨天看到媒體系代主任張永慶的回函,讓我重新翻閱了「請願書」的內容,個人有些許拙見,想和主任以及大家分享。

所謂「請願書」,若按照公權力的論述,實則為向所屬機關陳述願望各人的思想、觀念不同,利害關係也不一致,受理請願在解釋上,應該是「受理其請願,而加以考慮、取捨」的意思,然請願人不因行使請願權而受所屬機關針對請願內容的歧視,受理請願機關也不可以對請願人實施脅迫行為,這就是請願書的初衷。

針對失望之一,提及「校友回饋媒體系教育特色、貢獻與缺失」的五點綱領性內容和基調一般,缺乏反思和啟發性,這是已經違反了民主請願的實質意涵?按照公共論域,無論論點好壞,都應該勇於發表,真理是在辯駁中越辯越明,一句「綱領性內容和基調一般,缺乏反思和啟發性」,是不已在限制人們發聲的意願與勇氣,迫使大衆消極地接受,喪失積極表達的能力?冒昧追問何謂缺乏反思與啟發性?不明「內容和基調一般」的標準爲何?但請願所整理的意見都是按照問卷的回應,而且這屬初步性集結已離校的校友之回饋,任何更加進步的開發,尚需更多以及長遠的互動,不是嗎?

針對失望之「“舊聞重提”是說明了你們的水準嗎」,如按照意見調查發佈與回收,請願裏詳記第一階問卷回收日為三月二十三日以及第二階問卷回收日:四月二日,再回顧請願書中的背景回顧,……透過電郵發送問卷予歷屆校友,截止四月十三日回收七十三份問卷,進行資料匯整,集結為陳情提交院方,以作參詳。」有關請願書是匯整問卷內容,實事求事,進行分類與整理,將問卷的聲音上傳,或許部分內容張永慶代主任已經回復楊潔校友的詢問,但按照以新紀元學院媒體研究課程歷屆校友」為主性代表,以及問卷回收日也遠遠早於楊潔校友的詢問以及代主任的答覆,所以才會一再強調陳情內容是匯整問卷資料,作爲原初性,首次性的代表新紀元學院媒體研究課程歷屆校友」與院方公開對話的依據,劃下一個原初與完美的開始

然,在回應主任的失望之餘,我個人也有些許的失望,主任回信裏面提及「我翻閱了“請願書”,感覺到失望」、「綱領性內容和基調一般,缺乏反思和啟發性」、「“舊聞重提”是說明了你們的水準嗎?」、「我有責任批評“請原書”的草率」、「面文本所呈現的態度和分寸,從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定位」、「不高明的溝通技巧,讓人感覺缺乏尊重和粗暴」、「請不要無限制的暴露自己或集體的非專業。」攻擊性語言是一個相互溝通中,所應存在的情境麽?身為長者,給予校友的回應淨是色彩性語言,是為理性嗎?公共論壇上,所強調的不是以理性為依據,用更有道理的論述來説服別人嗎?參與論壇的人不是應該更開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預存偏見嗎?攻擊性語言/色彩性語言,不是討論,更不是溝通,因爲他沒有開放。

作為一個畢業生,我也認為與母校交往是有意義的,也希望不是一般的有意義,但前提是我們是否能站在對等的位置上一起對話,共同成長?


來自新紀元媒體研究課程第三屆畢業生

楊麗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necms03注]此文已同時由本部落格代轉寄給媒體系新代系主任張永慶、專任講師黃招勤、院長柯嘉遜、註冊組主任莫順宗、國際交流處主任孔婉瑩。

[+/-] 繼續閱讀...

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媒体系代主任张永庆对《媒希望“大海啸”----新纪元媒体系历届校友请愿书》的回复

我翻阅了“请愿书”,感觉到失望。

失望之一可能源自我怀抱高期望,不切实际,是我的问题,不怪你们。

请原书中“校友回馈媒体系教育特色、贡献与缺失”的五点纲领性内容和基调一般,缺乏反思和启发性。或许,我会在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版本中看到让人惊喜的观念?

我个人在这几天里一直想:我们媒体系的理论课程安排恰当吗?老师对媒体理论的功底够吗?学生习得的理论基础扎实吗?我认为我们的理论学习,须有基本的系统性和较宽广的社会科学知识架构。由于媒体课程的广泛,我们要小心只学习到零碎的知识。

失望之二是“针对媒体系大海啸校友之意见与想法回馈”的提问。诸位没有看过我给予杨洁的公开信吗?如果没有,那是我白费力气;如果有,“旧闻重提”是说明了你们的水平吗?。

我有责任批评“请原书”的草率,并促请诸位注意“请愿书”和“媒希望交流会”的书面文本所呈现的态度和分寸,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定位。明说了,“质询问答”是不高明的沟通技巧,让人感觉缺乏尊重和粗暴。请不要无限制的暴露自己或集体的非专业。

我重申:我从不质疑诸位“献给 新纪元学院”(建议/意见)的良好愿望,请展现你们成熟的待人处事的风格,启发母校母系和在籍学生。

我认为与毕业系友的交往是有意义的,我还希望不是一般的有意义。

2008-4-21

[+/-] 繼續閱讀...

2008年4月19日星期六

[張主任回復] 針對[媒希望交流會]會議議程的回復

[necms03編注]此函為張主任針對[媒希望交流會]會議議程中的提問所作出的回復。行動小組正在整理今天交流會的會議記錄,希望可以儘快出爐。


一.公佈目前的專兼任師資名單

1)目前除了謝婷妮老師作爲廣播組之專任教師,那麽新聞組的專任講師是黃招勤?

是的.

2)電視組要等到下學期方能找到老師,這段期間如何把關?

已经和邀请其中一位兼任讲师出任MQA式的“合约专任讲师”。下周将面谈。

3)除了四個領域以外,有其他的專任老師?

有的。人事处主任教导媒体法律,是媒体系的专任讲师。

1/7/2008将会有另一位兼任讲师转为专任。

只要有适当人选和实际需要,可以透过年中预算检讨,提出增聘要求;如果会议通过,可追加预算聘请。

4)目前有無課程是尚未找到老師執教?若有,是哪些課程?缺乏老師的課程目前如何處理?

全部课程都有老师执教。

5)技術性較強的廣播、攝影、語音等課程較難有替代人選,有何解決方案?

必须寻找具有相关学位资格而又具有技术能力的讲师。

確認事項: 列明專兼任老師的名單及其相關學術資格、課程與教師的配合狀況。

这项“确认”会涉及较复杂的问题。无论如何,我答应让大家看名单,那么,我也要求即刻提出你的问题,好让问题得到回答。仅止于在交流会现场“确认”是没有问题的,在公开上述资讯的同时,请对兼任讲师匿名。大家须考虑,从伦理而言,应尊重兼职讲师对媒体系和学生负担有限的责任;从学院人事管理和媒体系的角度,我们并不希望公布兼职讲师的名单,以避免对个别讲师造成困扰,形成日后继续聘请的困难。专任讲师则没有上述问题。不过,我理解问题的提出,是因为不了解学院对聘请讲师的操作系统和要求所致;鉴于教育的公共事务寻求透明化原则,我将在下面的问题中回答我们的聘请程序和要求。

議:

二.专任师资聘请的规划

1MQA目前是規定第一學位,還是包括第二學位都必須符合相關科系的標準?

MQA要求有第一学位(在文凭班/基础班/副学士班)是不可妥协的。第二学位的要求在副学士班也是很明确,MQA对商学系讲师的要求就是例子。对于硕士学位的专业名称和论文题目与其任教科目的相关性,MQA官员有时也不具备专业能力作出判断,但,求其相关性是MQA技术官僚主义的作风。学院的办学如何超越MQA的技术性本位窒喾,或该摆上学院教育改革议程。

2)目前專兼任師資是否符合"60%課程是由專任講師"的標準?

目前媒体系(和学院)的四位专任讲师(黄招勤老师、梁建林主任、吴益婷老师、陈心愉老师)任教总时数不达标,下周启动的“合约讲师”方案,将逐步趋近有关目标。下学期则肯定能达到60%的要求。

3)除了MQA的規定是依據目前媒體系課程(?多少課程)與學生人數(?多少人數),作出6位專任教師的評估?

MQA是以专任讲师教授60%的课程为定点控制,不考虑课程和学生人数的变量。6位专任是2008年的学院预算规划,预算规划是以去年的专任讲师人数和预估的学生人数为基础。

4MQA115日鑑定結果如何?

115日,副高教部长办公室,指示JPT Sektor Pengurusan 一位名叫Umiofficer,“马上”提交新纪元讲师的资格。必须强调这与MQA鉴定没有关系。结果?结果是:没有结果。因为提交的名单,都是符合资格的。

5)若要等到下學期方能找齊專任師資,那麽什麽時候必須再次供MQA鑑定?

MQA不会说明期限。这样的事“理应”不存在,因为MQA假设所有大专提交讲师名单时,都会按照它的规定。不按照规定的部分,当然“应该马上”纠正过来,若涉及讲师不符资格,MQA惯用字眼是:menggugurkan

4除了MQA的規定,院方針對一個系所開辦條件之師資要求的規章爲何?

院方面对MQA,若事情没有达到对方要求的对策是:尽快做到,越快越好。尤其是申办大学的申请已经提出,已经没有拖延的时间。何况,聘请足够的专任讲师,本来就是院方应该做的事,有适合的人选就请进来,拖延对院方不利,不必MQA监督也应该尽快完成。

除了MQA的要求,院方当然也有本身的要求,这些要求部分与MQA相同,其中当然包括学历,事关重大,不可妥协。

另外,院方聘请讲师,以及对已经聘请的讲师,还有其他诸如学术研究能力和成果、过去的工作经历,教学表现(否则不会有学生评估,以及同侪评估)、社会参与等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讲师工作表现评估的重点。一个系、或一个课程开办以前,针对讲师资格看的是这些,开办以后监督的也是这些,必须强调,这些要求大部分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5)張主任的100天期限是何時?若沒完成,該如何對應?

我的100天是1/7/2008截止。至于“若没完成,该如何对应”?抱歉,我从不假设这问题,也不以为应该有机会让人看到这个问题的发生。

三. 確立師資資格認定標準和遴選程序

1專兼任講師的錄取標準憑據

提問:

1)請問二月的預備人選方案是什麽?爲什麽是在三月聘請師質有變數之後,面對開學在即才啓動,而不是最優先的方案?那麽當中的人選是以什麽標準作爲入選?

对前两个问题的简答是:院长在处理这问题上有其智慧。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政治大学新闻系的学位文凭。

2為符合MQA的規定,現階段媒體系專任與兼任講師的資格差異爲何?例如:兼任教師是否同時被要求必須擁有相關科系的學位證明?

是的。

3

確認事項: 專兼任講師的入取標準之相同點或差異點。

2師資遴選過程的程序與判斷

提問:

1)院方在3月時候有次面試,是否可以透露面試過程的程序誰負責面試?多少人面試?最後錄取多少專兼任教師?

l 面试由三人小组负责:院长、人事处主任及注册主任或黄招勤老师(如果莫主任不得空就授权给黄招勤老师)

l 面试过程约20-30分钟。谈话内容包括确认学历,询问专业学术研究能力和成果、过去的工作经历,对学院媒体教育工作的认同感、社会参与等。

l 3月到4月時候大概有5次面試(新的申请者,没有经过面试,旧的兼职讲师已经面试过)。全职申请者不多,其中只有一位适合担任的全职讲师,但是后来拒绝学院的全职职位,只担任兼职讲师。

l 最后录取8位新的兼任讲師,16位旧的兼任讲師。

2)面試過程,院方認爲哪幾項標準是作爲錄取的考量?

l 学历/资历

l 教学经验和能力

l 个人的成熟度

l 符合MQA的規定

l 薪金要求

3)除了MQA規定的必須與執教科目之相關學位畢業之外,院方其他評估的項目標準是什麽?

参考前面的回答。

4)每位專兼任教師都有經過面試過程?若無,部分老師是由院方主動邀聘的話,其依據是什麽?

参考前面的回答。

確認事項:師資遴選的程序與標準

議: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