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星期六

[給新紀元媒體系在學學弟妹們和系友們的一封公開信] 張曉玲 第2屆系友

「一體兩面的情緒反應,是掀起事情走向極端或分化的一個衝擊。

當異意份子浮現時,群體受到壓迫…… 意志力將會被削弱,突破隔閡將會是一場馬拉松……

態度和對事情的看法侷限是情境養成。我們需要改變,就需要先準備。話說辨別好壞對錯,從來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話一旦出口以後需要衡量觀點的後備份量。足夠的證據才不會荒謬的讓意見成為空談。情緒化和不負責任的空話是叫人沮喪的。當然,誰沒有情緒?但是,情緒能成就解決問題的方案嗎?故,消極的應對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態度, 往往是順應變遷:儘管該變遷是多麼的勢不可擋外加不合理,不做任何抵抗,或是沒有能力提供改變的方式,那僅僅代表逃避和負面的合理化自己在退步的事實。

目前,畢業生針對媒體系目前的狀況,呈現兩種局面是合理的。我不認為這些是對立的衝突;反之,那是一種正面的衝擊,讓事情獲得更多的切入點,得以重新整理架構,再去面對問題。

改變需要時間,我們期待新紀元升格大學的決心,也樂于看到這個改變。只是,改變不是一朝一夕。那需要面對循序的突破障礙。這一次,媒體系畢業生在反映這件事上,並沒有干預院方行政。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改變的媒體系變得更好,而非變質;更不會因為新人事而影響目前在籍的學弟妹們受教的權利。

遺憾的,當一群系友們,意圖幫忙在學的學弟妹們爭取自己的權益時的善意, 被誤認為是「外圍的茲事份子」時,整體事件則邁入了分裂的局面。此時此刻,不曉得我們這群「外圍的茲事份子」,在他們「希望一切好起來」聲浪的立場中,是否又是對立的呢?現在面對這一波衝擊,在學的學弟們可以選擇:選擇置身事外,仰或正面對話,或者順應變遷,陷入「every thing would be all right」的迷思中?

或許這群「外圍的茲事份子」是自討沒趣的想得太多。還沒真正面對問題時,早就設想會有問題的出現。然而,變遷和改革從來就需要犧牲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當原來的結構分離后,那將不再是同樣的體系。所以,一切依舊是理想,理想可能存在, 更可能實現;但是, 變化是萬千的, 面臨改變自然需要準備去應變。所以,準備讓自己未來的學習生涯變得更有品質,更具備競爭能力是你們的權利。面對衝突時,如何去解決是個大學問。理智和情緒可能會並存,但是結構化組織能力去抗變,去質疑衝擊是合理的,更也必須牢記它的力量。

沒有人願意被人牽著鼻子跑。我們這群畢業生算是過來人的心態,深切的體會了在新紀元媒體系就學期間,所受到的教育養成和培養出來的辯解思維。我們深切的明白自由發聲的權利、和捍衛自己的權益是何等的重要。當面對問題時, 如果仍不察覺那是問題,則是陷入了順應的意識形態中不懂得掙脫,也沒有掙脫的自主性。如果,突然察覺自己不應該成為隨波逐流的一葉扁舟,則鼓勵自己和內心對話,再鞭笞自己勇敢的找出自我。

華人社會中的群體出發,是幾千年以來難以打破的架構。因此,莫名其妙的陷入「唯我」的困境中,退縮是自然的現象。很多人害怕自己成為「異議份子」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對立因素時,同時也在監督了對方,他所面對的衝擊一樣的會糾結他內心的想法。這樣的交流儘管是非直接的,也會是促成事情獲得更佳解決方法的方式。

我們的社會文化長久以來「教導」我們不應該直接面對衝突。我們更不懂得「吵架的藝術」可以衍生促進對話交流的附帶條件。因此,在不懂得面對問題時的直接反應,就會落在對錯兩難的選擇中走不出來。所以,學會當異議觀點的一份子不是罪過。只要有理和論據,哪怕自己只是在在遠處的他山之石……

這個社會永遠需要異議份子,才能突破原有架構,讓它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中,筑成更堅固的防護牆,事情才會越來越好。永遠不要認為自己的力量渺小,在大環境類似壓迫的境遇時,提醒自己甚麼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默默順應,才會讓事情漸漸明朗。

龍應台的『野火集』是反叛年代和革新思想時期的的代表作。看過這部作品的人會記得書內其中一章-『不會鬧事的一代-給大學生的話』,證明了其中一個現象,若是一個學生有異議的時候,這個學生將會是個怪胎。他的環境不會鼓勵也會意圖阻擾他對某些議題反思和抗議。當我們希望這個社會依然存在著關心社會的群體出現時,因此我們幸運的有了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它成為主流的正面衝擊,並監督它更效的運作。同樣的,學生對學校措施有所建議或不滿時,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學生正視自己能做甚麼,可以做甚麼去面對改變。當然,民主行政體歡迎對話,不會抹殺異議言論的存在。故,反省自己,並勇敢的突破現狀是當務之急,也是身為學生實踐「課本上沒教的事」,必修的額外學分。

改變,變了就是變了;但是,要知道變化以後,不是不做任何事就會變得如理想中般美好的。地球依然在轉動,絕對沒錯!但是,它的轉動是大自然現象。人為本來就不能抑制的。不要天真的以為任何一次的改變,其後的復原期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其中完全沒有任何的人為力量介入,就會莫名其妙的好起來。若是人為的行動能夠改變某些現象,並讓它越來越好,那為甚麼我們仍期待它能自然變好這麼被動而不積極掌握自己能控制的範圍,做出一番努力?

主動和被動之間,往往會被衝動和情緒干擾。學會面對問題,看待問題,才是準備面對改變的積極作法。回顧自己身為第2屆老人,畢業整5年的心態,仍然記得以前在媒體系學到的批判精神;再想想自己今天能走到這一階段,思考和個人的辯解思維,完全是當年在學院和系上所獲得的修養后,就會覺得目前學院迎接升格大學之路,需要的就是各界給予適時的衝擊。因為面對衝擊才會成長。我們大家都希望秉持飲水思源的心態,協助系上面對改變時,會得到更好的結果,更不會是對抗它迎向未來發展的絆腳石。

希望各學弟妹們在新一學期的學習生涯中,面對改變時調整應對問題的心態.;更希望大家可以學會面對衝突和辨別自己的能力極限。這樣,才會成就個人修養的品質和批判的精神亦變得更好。最後,希望大家學習愉快外,也祝福大家在順境或是逆境中突破解決問題的侷限和觀點,一起進步並共勉之。

祝:

順心業安


張曉玲 2屆畢業生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

勞工研究所2年級碩士研究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