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8日星期五

[評論文章] 要不,看窗口去! 第三屆校友鍾傳穎提供

還記得那一扇窗口嗎?

再好的環境,也會出不長進的學生;再匱乏的校園,同樣也會栽培出有志氣的學生。這話說得沒錯, 但我在想,基本上人和環境的互動是會產生一定的“化學作用”的,至少當泰萊的學生,來到法國南部郊外小鎮這所Toulouse酒店管理學院時,在把它當作 一個旅游景點來參觀之餘,和法國學生討論起管理企劃案,顯得格外有“feel”,一位男同學直接向記者承認:“這種校園寧靜又舒服,我在這裡把一本人物傳 記看完了,在這裡看書吸收得特別好。”

你還記不記得你唸書時的窗口?你看見過什么?窗外的風景又在你記憶裡留下什么?要是你什么都記不起了,不如我們一起來思考金耀基《大學的理念》裡的這段話:

今日, 大學之最流行的形像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務站’了。社會要什麼,大學就給什麼;政府要什麼,大學就給什麼;市場要什麼,大學就給什麼。大學不知不覺地 社會化了、政治化了、市場化了。大學與外界間的一道有形或無形之牆已經撤銷了。在這種情形下,大學已非一獨立研究學問之地,而成為即產即用的知識工廠,大 學與社會間的一個保持清靜思維的距離也消失了。誠如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婁(Saul Bellow)所說,大學已不比《時代雜誌》更多一些‘象牙塔’的情調了,大學像任何地方一樣,也似乎出現了他所說的‘大喧鬧’(great noise)。他認為‘大喧鬧’是‘詩’的大敵,我們也可說‘大喧鬧’是教育與學術的大敵。”

全文請見[要不,看窗口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