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2日星期六

[參考文獻] 龍應台《野火集》文摘 鄧婉晴 第六屆

[necms03編注]先前有人告知,文字摘要的聯結點不進去,現已作修正。歡迎閲讀。13/4/08.


近来一直看龙应台的书。《野火集》诉求的,是唤醒一双双被蒙蔽的眼睛耳朵和全身感官的知觉。一篇"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套用在新院媒体系这次的事件上,尤其让我感触良多。更悲哀的是,23年前的书籍,现在仍会出版纪念集,还有那么大的市场。是因为,当年的问题,至今还是问题。20年后的今天,大学生还是如此。

不要说国家,在一间学府内,就存在着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因为,任何机构都是社会的缩影。而在这里面的人的想法,无疑将是未来社会国家的资产。今天你对学院发生的一切冷漠,明天,往后,你一样会对整个社会、国家、世界冷漠。面对这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延续你的精神,你大概只是个冷眼旁观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此一来,世界还有温存吗?

本人文笔有限,在此整理了龙应台《野火集》的文字精华,与大家分享。希望是个调剂,更是股力量。改变的决心。

真希望能传到每一位大学生的信箱里。

让我们,一起对着自己沉思吧。

《不会“闹事”的一代》

-- 在一个人决定到戏院去闹事之前,他必须先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他关心这个世界;因为关心,所以才会去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第二,他能作价值判断。对南 非种族问题的报导纷纭不一,他得自己决定站在黑白那一边。第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气,充分到促使他付诸行动的地步。

-- 以对社会的关心而言,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

-- 为什么大学生的关心面那样狭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环境不鼓励,甚至于试图阻碍,他对书本以外的兴趣。

-- 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张——不是报纸社论,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对我们单纯、天真的学生而言,独立作价值判断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 在我们的环境里,一个能关心、能判断的学生,却也不太可能有任何道德行动。一般教育者对学生行动采取压抑与抵制的态度,目的在求校园的稳定。

-- 为什么我们的公民伦理课一再地教导学生要见义勇为,要当仁不让,要择善固执,学生一旦实践了这些美丽的道德理想,我们却恐慌地去压制他?学生对学校措 施有所不满而投书、开会、抗议的时候,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去理性地、公平而民主地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反而以记过处分作为镇压的手段?为了表面的安静稳定而扼杀年轻人的正义感,代价是否太高了一点?
敢于表达意见、敢于行动的学生在一次两次的申诫记过之后,当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他发觉,这个社会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气或正义感。

[necms03編注] 婉晴來信中,提到了一段話,是來自第四屆蕭美艷在第四届媒体研究系的窝裏的一段話:其實我覺得你們的離開説不定是你們給我們每一位畢業生的最後一份作業,一份到底我們在媒體系學習了什麽的重要考試。大家這次的投入,又何嘗不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也可能是,你給離開新院後的自己第一份不為分數的作業。
由於篇幅的關係,全文摘要請看
龙应台《野火集》文字精华摘录

2 条评论:

張溦紟 说...

多年前,龍應台應星洲的邀請到pj總社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去的人太多,塞滿了現場。好不容易輪到觀衆發言時,卻看見一個個人對以急切的眼神和預期請問這位"大師",何時也來大馬放一把野火。
長期活在專政體制的我們,常常過度信任charisma領袖的能力,期待、仰賴一位強人領袖能夠替我們去解決眼前的所有雜事。對馬哈迪是如此、對阿都拉是如此、對安華亦是如此,如今還對海外作家有如此奢侈的要求。
那一次的講座,龍對“鬧事”的條件有做了一些補充,除了先前提過的社會關懷、獨立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勇氣外,還有一點——語言能力和搜尋消化資訊的能力。與大家共勉之。

Esselicious 说...

謝謝分享
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