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4日星期四

[主任回应] 回应杨丽玲校友/ 张永庆

“作為一個畢業生,我也認為與母校交往是有意義的,也希望不是一般的有意義,但前提是我們是否能站在對等的位置上一起對話,共同成長?
―――杨丽玲


“前提是我们是否能站在对等的位置上一起对话,共同成长”。

在处理媒体系问题上,我已经是第二次听到这句话了。
吊诡的是,我恰巧就是因为要寻求“对等的对话位置”而涉入媒体系。如今看到丽玲重复这说话,颇令我悚然。
因为:第一次听到这话是讲师面对“院方行政权威”而无奈撤退,双方断绝了沟通。此后“沟通不良”成为理该沟通的双方无法积极和有效进行沟通的理由,是彻底退场的经典台词。大学系统内各层级之间充满了必要的权力矛盾关系,巧妙的捆绑着内部成员运行大学的职能。媒体系“大海啸”对我的最深层意义,是看到学院在学术人退场(不再坚持学术人在大学里教书之外的角色)后如何能迈向大学?容我多说一个例子:在最近的一次的一个教育机构的会议上,我贸然发言(我是列席)反对有关方面设立人事聘任小组,要求保全“院长负责制”。我认为院长一旦失去人事主导权,从长远看,将有可能使学院的“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学生自治”沦陷。看,这是层级之间组织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角力。从大学的权力分析角度,我认为讲师有不退场的天职,以维持结构性的大学运行机制。我曾在讲师的小聚会上提出类似的批评,但得到的回应是责在院方。讲师以不合理的聘约为佐证。我无言以对。
留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是:
1. 我们既然提出对话的“前提”,则“对等的位置”是我们自己站上去的,还是由另一方“给予”?
2. 如果一方给出(表现)的不是预期中的“对等位置”,则双方的责任为何?
这些问题,留待成为我们一生的功课!
从丽玲文章的回应,我看到相互赠送失望情绪于事无补。我“论断”请愿书的内容引起反效果,“攻击性语言”惹不快,没有开放。我坦然接受和感谢丽玲的批评,我对“对等位置”多了一层反思,这是我的收获。我对大家造成的伤害致以歉意,经过这样的过程,我将更有能力处理好请愿书或系上其他面对讲师和学生的事务。

另:关于交流会
1. 我个人觉得,交流会内容的整理反映真实的场景和谈话的精神。这应该是一个团队的合作成果!
2. 印象所及,有个别一些错字会让人看不明白,但对文意无损,如“系务(务打成户)会议”。讲师的社会参与是10%,不是30%。我认为,大家要抓的是总体精神,而不是个别的字眼。
3. 我满意这个交流会的整理,看起来很舒服。虽然,最后院长有点不高兴,但他是认真的。他担心会把新的老师吓跑,不过,后来老师告诉他能接受交流会的过程,并说:“学院很开放”。他也就放心了。
4. 谢谢志发的主持和参与的校友。

(2008-4-22)
[necms03编注]此文张主任原在"Tue, Apr 22, 2008 at 11:55 PM"寄到本部落格信箱,网络小组今早检查信箱时才发现此函。已特别回函给主任。内容如下:
主任,
今早打開信箱才發現你的回應。現已po版,並會在文上註明來函日期"Tue, Apr 22, 2008 at 11:55 PM",以作補充。怠慢了回應和溝通的過程,抱歉。

没有评论: